[發明專利]一種地下管廊氣體傳感器自動校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43946.2 | 申請日: | 2020-1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6199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9 |
| 發明(設計)人: | 盧偉;楊浩;周貴華;何建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君逸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3/00 | 分類號: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華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98 | 代理人: | 任麗娜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國(四川)自由***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下 氣體 傳感器 自動 校準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地下管廊氣體傳感器自動校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S1:數據采樣,在標準氣體濃度下,同時對多個氣體傳感器進行2年時間的大數據采樣,在一百萬體積的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體積數(即ppm),針對的是特定的氧氣、一氧化碳、甲烷、和硫化氫四種氣體進行采集,數據采集過程:每隔1個小時采集一次數據,采集時間跨度為24個月;S2:數據分析;S3:獲取數據修正表,通過分別采集氧氣,一氧化碳,硫化氫,和甲烷四種氣體,在不同濃度(可設定為100ppm、500ppm和1000ppm)下的測試數據,對大數據按時間軸進行數據濃縮,以便產生一個時間軸修正數據表,根據時間軸修正數據表,對氣體傳感器采樣數字進行修正,從而獲取最終的輸出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化學反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地下管廊氣體傳感器自動校準方法。
背景技術
地下管廊是指將電力、通信、燃氣、給排水、熱力等市政公用管線集中敷設在同一地下建造的隧道空間內,進行綜合開發利用,以節約城市建設用地,美化城市的景觀。
管廊中一般會監測哪些氣體?根據國標GB 50838-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的要求,需要對氧氣、硫化氫、甲烷氣體進行監測。
城市綜合建設于地下,主要用于容納城市工程管線,在通風效果不佳或長期半封閉的狀態下,氧含量受環境影響容易比大氣中稀薄。缺氧環境對于巡檢人員來說就比較危險了,一不小心則會造成意外事故發生,所以需要實時監測地下管廊中氧氣的含量。而城市污水、管廊積水坑內的污水,長期發酵,可能產生一定數量硫化氫和甲烷,日積月累,也可能形成安全隱患(硫化氫會引起巡線人員中毒,而甲烷則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而直接威脅到管廊自身安全)所以需要在管廊中特別是含污水管道的艙室中檢測硫化氫和甲烷氣體。而氣體傳感器是通過測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監測室內空氣質量,這種氣體傳感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絕對電阻隨著時間的推移是不穩定的,因此不能在沒有不可接受的誤差的情況下將測得的電阻值直接轉換成相應的目標氣體濃度值。
因此,我們提出一種地下管廊氣體傳感器自動校準方法,通過分別采集氧氣,一氧化碳,硫化氫,和甲烷四種氣體,在不同濃度(可設定為100ppm、 500ppm和1000ppm)下的測試數據,對大數據按時間軸進行數據濃縮,以便產生一個時間軸修正數據表,根據時間軸修正數據表,對氣體傳感器采樣數字進行修正,從而獲取最終的輸出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下管廊氣體傳感器自動校準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氣體傳感器是通過測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監測室內空氣質量,這種氣體傳感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絕對電阻隨著時間的推移是不穩定的,因此不能在沒有不可接受的誤差的情況下將測得的電阻值直接轉換成相應的目標氣體濃度值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地下管廊氣體傳感器自動校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數據采樣,在標準氣體濃度下,同時對多個氣體傳感器進行2年時間的大數據采樣,在一百萬體積的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體積數(即ppm),針對的是特定的氧氣、一氧化碳、甲烷、和硫化氫四種氣體進行采集,數據采集過程:每隔1個小時采集一次數據,采集時間跨度為24個月;
S2:數據分析,把每天采集的24組數據,做平均,得到當天的平均值,然后把一個月的每天平均值,累加,再做平均,得出一個月的平均值;最后根據測試氣體的濃度可以得出24個月測試曲線圖;
S3:獲取數據修正表,依次綜合氧氣、一氧化碳、甲烷、和硫化氫四種氣體在三種濃度值下獲取的誤差曲線,計算出數據修正表,具體操作需按1%的變化,對大數據按時間軸進行數據濃縮,以便產生一個時間軸修正數據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君逸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四川君逸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394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