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42404.3 | 申請日: | 2020-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6635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2 |
| 發明(設計)人: | 徐文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文忠 |
| 主分類號: | H01M10/0567 | 分類號: | H01M10/0567;H01M10/0566;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遠大卓悅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 地址: | 200050 上海市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含有 碳酸 丙烯 鋰離子電池 電解液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包括:第一級電解液,包含第一級溶劑、導電鋰鹽和氟代碳酸丙烯酯,導電鋰鹽在第一級溶劑中的濃度為1.6~1.8mol/L,第一級溶劑由環狀碳酸酯和鏈狀碳酸酯組成,環狀碳酸酯和鏈狀碳酸酯的質量比為1:4~5,第一級溶劑與氟代碳酸丙烯酯的質量比為5~6:2~3,第一級溶劑中環狀碳酸酯不包括碳酸丙烯酯;第二級溶劑,為由環狀碳酸酯、鏈狀碳酸酯以及碳酸丙烯酯組成,環狀碳酸酯、鏈狀碳酸酯以及碳酸丙烯酯的質量比為1:4~5:4~5,第二級溶劑中環狀碳酸酯不包括碳酸丙烯酯;第一級電解液和第二級溶劑的質量比為8~9:1。基于該電解液,可以改善鋰離子電池的循環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鋰離子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
背景技術
鋰離子電池是一種二次電池(充電電池),它主要依靠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嵌:充電時,鋰離子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于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性能和高低溫性能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為了改善鋰離子電池的高低溫性能,常采用向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中添加碳酸丙烯酯的方式。然而,碳酸丙烯酯容易向石墨電極共嵌,導致鋰離子電池的循環性能下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其可以改善鋰離子電池的循環性能。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所述電解液包括:
第一級電解液,所述第一級電解液包含第一級溶劑、導電鋰鹽和氟代碳酸丙烯酯,其中,所述導電鋰鹽在所述第一級溶劑中的濃度為1.6~1.8mol/L,所述第一級溶劑由環狀碳酸酯和鏈狀碳酸酯組成,所述第一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和所述鏈狀碳酸酯的質量比為1:4~5,所述第一級溶劑與所述氟代碳酸丙烯酯的質量比為5~6:2~3,所述第一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不包括碳酸丙烯酯;
第二級溶劑,所述第二級溶劑為由環狀碳酸酯、鏈狀碳酸酯以及碳酸丙烯酯組成,所述第二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所述鏈狀碳酸酯以及所述碳酸丙烯酯的質量比為1:4~5:4~5,所述第二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不包括碳酸丙烯酯;
其中,所述第一級電解液和所述第二級溶劑的質量比為8~9:1。
優選的是,所述的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所述第一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為碳酸乙烯酯,所述第一級溶劑中所述鏈狀碳酸酯選自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乙酯中的一種或者任意幾種;所述第二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為碳酸乙烯酯,所述第二級溶劑中所述鏈狀碳酸酯選自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乙酯中的一種或者任意幾種。
優選的是,所述的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所述第一級電解液中導電鋰鹽為LiPF6。
優選的是,所述的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所述第一級電解液中所述導電鋰鹽在所述第一級溶劑中的濃度為1.8mol/L。
優選的是,所述的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所述第一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和所述鏈狀碳酸酯的質量比為1:5,所述第一級溶劑與所述氟代碳酸丙烯酯的質量比為5:2。
優選的是,所述的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所述第二級溶劑中所述環狀碳酸酯、所述鏈狀碳酸酯以及所述碳酸丙烯酯的質量比為1:5:5。
優選的是,所述的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所述第一級電解液和所述第二級溶劑的質量比為8:1。
優選的是,所述的含有碳酸丙烯酯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采用以下方法制備得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文忠,未經徐文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240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