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41667.2 | 申請日: | 2020-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0509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15 |
| 發明(設計)人: | 李長河;吳喜峰;韓一學;張乃慶;吳啟東;曹華軍;高騰;張彥彬;楊敏;盧秉恒;楊玉瑩;崔歆;趙緒峰;劉明政;賈東洲;張效偉;馬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金兆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島理工大學;陜西金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Q11/10 | 分類號: | B23Q11/10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趙敏玲 |
| 地址: | 20043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微量 潤滑 內冷外冷 智能 切換 系統 方法 | ||
1.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視覺系統、冷卻系統和控制系統;
所述視覺系統,被配置為對機床刀具銑削狀態進行實時監測,采集刀具銑削加工工件的實時銑削深度圖像,并通過第一無線傳輸裝置將采集到刀具銑削加工工件的實時銑削深度圖像傳輸給控制系統;
所述的控制系統,包括潤滑方式控制中心、第二無線傳輸裝置、電機控制中心和第三無線傳輸裝置相連 ;所述的潤滑方式控制中心與第二無線傳輸裝置相連,第二無線傳輸裝置用于接收圖像采集控制中心發送的刀具銑削加工工件的實時銑削深度圖像,潤滑方式控制中心用于分析處理刀具銑削加工工件的實時銑削深度圖像,得到刀具的實時銑削深度數據,且將該數據與預先設定的銑削深度域值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得到該加工工況下的潤滑方式;所述的電機控制中心與第三無線傳輸裝置,第三無線傳輸裝置用于接收潤滑方式控制中心發出的信號,電機控制中心對信號進行分析處理得到控制指令,第三無線傳輸裝置將控制指令發送給冷卻系統;
所述冷卻系統,包括內冷裝置和外冷裝置,被配置為用于執行電機控制中心所發出的內冷和外冷轉換命令,分別實現對機床的內冷和外冷;
所述的視覺系統包括自穩定云臺和安裝在自穩定云臺上的相機、照明裝置、圖像采集控制中心和第一無線傳輸裝置,所述的相機用來拍攝刀具銑削加工工件的實時銑削深度圖像,相機與圖像采集控制中心通訊,所述的圖像采集控制中心與第一無線傳輸裝置相連;所述的照明裝置安裝在相機的上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卻系統包括內冷外冷切削液儲存裝置、換向裝置、內冷裝置、外冷裝置和外冷壓縮空氣儲存裝置;所述的內冷外冷切削液儲存裝置通過換向裝置分別與內冷裝置、外冷裝置相連,且外冷裝置還與外冷壓縮空氣儲存裝置相連,外冷壓縮空氣儲存裝置用于把壓縮氣體通過管路傳輸至外冷裝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裝置包括本體,所述的本體內設有冷卻液總管道、內冷裝置管道A、外冷裝置管道B和溢流管道;所述的內冷裝置管道A、外冷裝置管道B、溢流管道均與冷卻液總管道相連通,冷卻液總管道與內冷外冷切削液儲存裝置相連通,且內冷裝置管道A、外冷裝置管道B與換向塊配合,所述的換向塊通過電機驅動,實現對內冷裝置管道A或外冷裝置管道B的關閉或開啟。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卻液總管道和溢流管道內均安裝有一個切削液壓力調節裝置,所述的切削液壓力調節裝置包括閥芯、彈簧、調壓螺母、調節套筒;所述的調節套筒上具有螺紋,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換向裝置本體上;調壓螺母安裝在調節套筒上;調節螺絲、彈簧座、調壓彈簧依次安裝在調節套筒內,并將調壓彈簧末端安裝在彈簧底座上,并與閥芯連接。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塊其包括一個豎直部和三個水平部,豎直部與電機聯軸器相連,在換向塊旋轉的過程中,水平部與內冷裝置管道A或外冷裝置管道B配合。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冷裝置包含旋轉接頭、內冷堵頭、堵頭內套管、內冷接頭;
所述內冷堵頭安裝在機床主軸內;堵頭內套管通過內套管軸承安裝在內冷堵頭中,其中右側內套管軸承通過卡環固定在堵頭內套管;內冷接頭通過內冷接頭軸承安裝在機床主軸內;機床主軸通過機床主軸上軸承、機床主軸下軸承安裝在機床主軸外殼中。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量潤滑的內冷外冷智能切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冷裝置包括X伸縮臂模塊、Y伸縮臂模塊、Z伸縮臂模塊和噴頭角度模塊,Y伸縮臂模塊安裝在X伸縮臂模塊上,Z伸縮臂模塊安裝在Y伸縮臂模塊,所述的噴頭角度模塊安裝在Z伸縮臂模塊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金兆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島理工大學;陜西金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金兆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島理工大學;陜西金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1667.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