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燃氣調壓閥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41009.3 | 申請日: | 2020-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0324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2 |
| 發明(設計)人: | 林元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元文 |
| 主分類號: | F16K1/00 | 分類號: | F16K1/00;F16K1/32;F16K1/44;F16K17/30;F16K17/34;F16K31/365 |
| 代理公司: | 溫州共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3284 | 代理人: | 龔昌旦 |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燃氣 調壓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氣調壓閥,包括閥體以及與閥體相連接的調壓腔,所述調壓腔經膜片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下腔內設有與膜片連接的杠桿,所述閥體內設有進氣通道、出氣通道以及支架,所述出氣通道內設有閥桿、與閥桿相連接的閥芯以及第一閥座,所述的閥桿與杠桿相連接,所述第一閥座遠離閥芯的一端延伸至進氣通道內,所述進氣通道內固定設有第二閥座,杠桿向閥體方向抵壓閥桿時,第一閥座兩端分別與閥芯以及與第二閥座相抵觸,所述進氣通道內還設有復位彈簧。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燃氣調壓閥,該燃氣調壓閥設有雙重密封,使得閥芯與閥座之間實現完全密封,從而達到密封性好,并且第一閥座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能夠自動復位。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氣調壓閥。
背景技術
燃氣調壓器俗稱燃氣減壓閥,是通過自動改變調壓器的節流口節流面積,從而將系統壓力降低至某個范圍,同時也必須滿足下游的流量要求的設備。通常分為直接作用式和間接作用式兩種。當下游用戶無流量需求時,調壓器閥芯靠近閥座,縮小通道以限制流量。當下游流量增加時,閥芯遠離閥座,增加其打開程度,增大流量。從流體力學的觀點看,調壓器是一個局部阻力可以變化的節流元件,即通過改變節流面積,使流速及流體的動能改變,造成不同的壓力損失,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然后依靠控制系統(主要由主膜片與主彈簧構成)與調節系統(主要指連接膜片的主閥桿及與其連接的杠桿、閥桿、閥芯、節流口等)的調節,使下游壓力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值。
燃氣調壓器應能夠將上游壓力減低到一個穩定的下游壓力;同時當下游無流量需求時,上游高壓力燃氣不能泄露入下游低壓力燃氣,以免下游發生超壓,即關閉壓力要在一定的范圍內,這就要求調壓器的閥芯與閥座有較好的吻合度才能關閉嚴實。現有的燃氣調節裝置閥芯都采用剛性連接,由于制造和裝配的誤差以及長時間使用時的磨損,極易造成閥芯與閥座的吻合度下降,從而造成密封性差,使得閥芯與閥座之間不能完全密封,容易漏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燃氣調壓閥,該燃氣調壓閥設有雙重密封,這樣即使閥芯長時間使用后有一定的磨損或有異物卡在閥座,也能夠使得閥芯與閥座之間實現完全密封,從而達到密封性好,不易漏氣,且當下腔的壓力下降到正常壓力時,可滑動的第一閥座在復位彈簧的作用力下,回到正常工作為位置,無需人工復位,即可實現正常調壓器功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燃氣調壓閥,包括閥體以及與閥體相連接的調壓腔,所述調壓腔經膜片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的膜片上設有膜盤,所述下腔內設有與膜片連接的杠桿,所述的杠桿鉸接設置在下腔的內壁上,所述閥體內設有進氣通道、出氣通道以及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設有連通出氣通道和進氣通道的閥口,所述的出氣通道與下腔導通,所述出氣通道內設有閥桿、與閥桿相連接的閥芯以及第一閥座,所述的閥桿與杠桿相連接,所述的第一閥座滑動設置在支架上,在下腔內的壓力值上升時,膜片向上凸起,所述杠桿與膜片連接的一端隨之上升,另一端向閥體方向抵壓閥桿使得閥芯與第一閥座相抵觸從而閥門關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座遠離閥芯的一端穿過閥口延伸至進氣通道內,所述進氣通道內固定設有第二閥座,所述的第二閥座與第一閥座相對設置,杠桿向閥體方向抵壓閥桿時,第一閥座一端與閥芯相抵觸,另一端與第二閥座相抵觸,可將進氣通道與出氣通道切斷從而實現閥門的關閉,所述進氣通道內還設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一端套設在第一閥座上,另一端套設在第二閥座上,下腔內的壓力值下降,膜片下凹,所述杠桿與膜片相連接的一端隨之下降,另一端帶動閥桿向下腔方向滑動,使得閥芯與第一閥座分離,且第一閥座在復位彈簧的作用力下與第二閥座分離,從而閥門開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元文,未經林元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100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