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內冷外冷切換的銑削微量潤滑智能噴頭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40160.5 | 申請日: | 2020-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051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長河;吳喜峰;韓一學;張乃慶;張彥彬;吳啟東;曹華軍;高騰;楊敏;盧秉恒;楊玉瑩;崔歆;趙緒峰;劉明政;賈東洲;張效偉;馬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金兆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島理工大學;陜西金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Q17/00 | 分類號: | B23Q17/00;B23Q11/10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趙敏玲 |
| 地址: | 20043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內冷外冷 切換 銑削 微量 潤滑 智能 噴頭 系統 方法 | ||
本公開提供一種內冷外冷切換的銑削微量潤滑智能噴頭系統及方法,涉及銑削潤滑領域,包括:視覺系統,獲取工件的實時銑削深度并發送至潤滑方式控制器處理;潤滑系統,包括內冷系統和外冷系統,共同通過換向裝置接入切削液供應源;潤滑方式控制器,與視覺系統、潤滑系統分別通信,依據設定銑削深度閾值和視覺系統獲取數據控制換向裝置動作,調整切換內冷系統或外冷系統工作;通過對機床進行銑削深度的數據采集,將銑削深度的數據傳輸至控制中心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并會根據一開始設定好的內冷外冷切換閾值進行比較,得出此時機床加工工況下最適宜的冷卻潤滑方式,控制中心根據得到的結果來控制內冷外冷系統,實現內冷外冷冷卻潤滑方式的智能切換。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銑削潤滑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內冷外冷切換的銑削微量潤滑智能噴頭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本部分的陳述僅僅是提供了與本公開相關的背景技術,并不必然構成現有技術。
在機械加工中。銑床加工中心所采用的冷卻潤滑方式有內冷的冷卻潤滑方式、外冷的冷卻潤滑方式。內冷的冷卻潤滑方式一般是切削液由切削液供給系統供給,經過切削液管道流入機床主軸的旋轉接頭,由旋轉接頭流入機床主軸的內冷管道,將切削液傳輸至刀具上的內冷管道,實現刀具在切削加工過程中的冷卻潤滑。內冷的冷卻潤滑方式能夠滿足銑削深度較大的孔、凹槽等加工工況的冷卻潤滑。但他的缺點在于只適用于特定加工工況下的切削加工,并且因為內冷系統為機床自帶的系統,價格較為昂貴,在加工不需要內冷的工況時,會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外冷的冷卻潤滑方式包括澆筑式、微量潤滑技術。澆筑式一般由切削液供給系統供給切削液,經過外冷管道流入外冷噴嘴,從外部對刀具—工件的加工區域進行冷卻潤滑。這種方式的冷卻潤滑能夠很好的起到對加工區域進行冷卻潤滑作用,還能夠起到排屑、清洗刀具的作用。澆筑式的冷卻潤滑方式相比于內冷的冷卻潤滑方式,他不能夠滿足銑削深度較大的孔、凹槽等加工工況的冷卻潤滑。此外這種方式的切削液有效冷卻潤滑率很低,浪費大量的切削液,這樣不單單會造成經濟損失,因為切削液中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所以還會影響操作人員的生命健康。
微量潤滑技術(MQL)在機械加工領域中相比于傳統的澆筑式外冷冷卻潤滑方式,更加適應了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是指將微量的潤滑液、水和具有一定壓力的氣體混合霧化后,噴射到切削區起到冷卻潤滑作用的一種技術。水和高壓氣體起到冷卻作用,油起到潤滑切削區、延長刀具壽命的作用。
微量潤滑技術作為一種綠色的準干式加工技術,具有如下優勢:
(1)作為一種有效的綠色制造技術,加工中無須更換MQL油,只需定期在壓縮氣體中混入,即添加微量的無公害潤滑袖。而在整個運行過程中,無廢液排出。所產生油霧在經過設備凈化處理后,可以直接排放,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
(2)改善刀具切削條件,抑制及降低了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切削熱,提高了刀具壽命。切削液以高速霧粒供給,增加了潤滑劑的滲透性,提高了冷卻潤滑效果,改善了工件的表面加工質量。
(3)實施MQL技術,對潤滑介質的消耗量極低,一般情況下每小時的梢耗量僅為0.05-0.1L。相比之下,傳統濕式加工每小時乳化液的消耗量大約為1000L、前者的實際切削液用量僅為傳統情況下的萬分之一,從而大大降低了冷卻液成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金兆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島理工大學;陜西金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金兆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島理工大學;陜西金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016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