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微波發生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31124.2 | 申請日: | 2020-1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5161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張超;李靜簡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全和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5K5/02 | 分類號: | H05K5/02;B01D46/10;H01J23/00;H01J25/50;H05K7/14;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天津煜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2246 | 代理人: | 于碩 |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濱海新區經濟技術***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微波 發生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微波發生器,涉及到微波發生器領域,包括微波發生器殼體,微波發生器殼體的頂部固定連接有能量輸出器,微波發生器殼體內部固定連接有磁控管,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后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板,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水冷散熱組件,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后側開設有開口,其開口內固定連接有風冷散熱組件;水冷散熱組件包括與支撐板上表面固定連接的水箱,水箱的左側固定連通有第一輸水管,第一輸水管遠離水箱的一端固定連通有微型泵機,微型泵機的輸出端固定連通有第二輸水管。本發明能夠有效的對磁控管的溫度進行降低,提高了微波發生器殼體內元件的使用壽命,同時能夠有效的對微波發生器殼體內的熱量進行抽取。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微波發生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微波發生器。
背景技術
微波是指頻率為300MHz-3000GHz的電磁波,是無線電波中一個有限頻帶的簡稱,即波長在0.1毫米~1米之間的電磁波。微波頻率比一般的無線電波頻率高,通常也稱為“超高頻電磁波”。微波作為一種電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質通常呈現為穿透、反射、吸收三個特性。對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幾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對于水和食物等就會吸收微波而使自身發熱。而對金屬類東西,則會反射微波,微波發生器產生的微波可起到對物體進行加熱、烘干、殺菌、消毒等作用,因此,微波發生器在工業、農業及日常生活中均得到廣泛的應用。
而微波發生器在進行使用時,因磁控管會產生一定的熱量,在長時間使用手,磁控管所產生的熱量積累在微波發生器內部,熱量無法有效的進行排放,從而導致微波發生器無法正常運行,且會對微波發生器內元件的使用壽命造成影響。
因此,發明一種微波發生器來解決上述問題很有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波發生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微波發生器,包括微波發生器殼體,所述微波發生器殼體的頂部固定連接有能量輸出器,所述微波發生器殼體內部固定連接有磁控管,所述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后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水冷散熱組件,所述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后側開設有開口,其開口內固定連接有風冷散熱組件;
所述水冷散熱組件包括與支撐板上表面固定連接的水箱,所述水箱的左側固定連通有第一輸水管,所述第一輸水管遠離水箱的一端固定連通有微型泵機,所述微型泵機的輸出端固定連通有第二輸水管,所述第二輸水管遠離微型泵機的一端固定連通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右側與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左側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側壁開設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出水口,且出水口內固定連接有冷卻管,多個所述冷卻管與磁控管相接觸,多個所述冷卻管遠離第一分流管的一端穿過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右側并共同固定連通有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二分流管的左側與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右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分流管的側壁固定連通有導水管,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冷卻箱,所述導水管遠離第二分流管的一端穿過冷卻箱的側壁并與水箱的右側固定連通。
優選的,所述水箱和冷卻箱的頂部均開設有進液口,且進液口內固定連接有進液管,所述進液管的頂部設置有蓋板。
優選的,所述微波發生器殼體內設置有多個均勻分布的散熱片,多個所述散熱片的外壁均與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內壁固定連接,多個所述散熱片的中心處均開設有與磁控管相對應的通孔。
優選的,所述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前側開設有開口,且開口處設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和微波發生器殼體的前側四角處均開設有相對應的螺紋孔,且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螺栓。
優選的,所述密封板的后側固定連接有與微波發生器殼體開口處相對應的環形密封墊,且環形密封墊的具體材質為橡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全和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天津全和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3112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