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池電量的檢測裝置、方法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16673.2 | 申請日: | 2020-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41976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06 |
| 發明(設計)人: | 黃嚴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388 | 分類號: | G01R31/38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黃燦 |
| 地址: | 401336***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池電量 檢測 裝置 方法 計算機 可讀 存儲 介質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電池電量的檢測裝置、方法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涉及電池技術領域,該裝置包括:負載電壓檢測模塊和主控模塊,主控模塊包括模數轉換引腳和多個控制引腳;其中,負載電壓檢測模塊包括多個檢測子模塊,多個檢測子模塊的第一端均與電池的正極連接,每個檢測子模塊的第二端與一個控制引腳連接,且每個檢測子模塊的第二端連接的控制引腳不同,電池的正極還與主控模塊的模數轉換引腳連接;主控模塊用于控制多個控制引腳的電平信號,分別獲取多個檢測子模塊在單獨工作的情況下,模數轉換引腳采集到的電池電壓,并根據多個檢測子模塊對應的電池電壓,確定電池的電量。這樣可以確定電池電量是否合格,保證流入市場的均為合格電池。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池電量的檢測裝置、方法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電池作為電子設備的供電模塊,被應用于生活中的各行各業,如物聯網設備、檢測儀表、工業控制設備、監控系統、醫療設備等等。尤其是鋰亞硫酰氯電池,由于其具有工作電壓穩定、使用溫度范圍廣、能量密度高、儲存性能好等優勢,因而應用更為廣泛。但鋰亞硫酰氯電池在工作狀態下電壓基本保持恒定,只有在其電量耗盡達到拐點電壓時電壓才會下降,因而如果直接采用萬用表是無法準確檢測出電池電量的高低,存在低電量電池無法辨識而流入市場的風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電池電量的檢測裝置、方法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以解決現有采用萬用表檢測的方式無法準確檢測出電池電量的高低,存在不合格電池無法辨識而流入市場的風險的問題。
第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池電量的檢測裝置,所述裝置包括:負載電壓檢測模塊和主控模塊,所述主控模塊包括模數轉換引腳和多個控制引腳;
其中,所述負載電壓檢測模塊包括多個檢測子模塊,多個所述檢測子模塊的第一端均與所述電池的正極連接,每個檢測子模塊的第二端與一個控制引腳連接,且每個所述檢測子模塊的第二端連接的控制引腳不同,所述電池的正極還與所述主控模塊的模數轉換引腳連接;
所述主控模塊用于控制多個所述控制引腳的電平信號,分別獲取多個所述檢測子模塊在單獨工作的情況下,所述模數轉換引腳采集到的電池電壓,并根據多個所述檢測子模塊對應的電池電壓,確定所述電池的電量。
可選地,所述檢測子模塊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阻、負載電阻和三極管;
其中,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控制引腳連接,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二端分別與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一端和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負載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負載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二端和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均與地端連接。
可選地,所述負載電壓檢測模塊包括第一檢測子模塊、第二檢測子模塊和第三檢測子模塊;
其中,所述第二檢測子模塊的負載電阻的阻值小于所述第一檢測子模塊的負載電阻的阻值,且大于所述第三檢測子模塊的負載電阻的阻值。
可選地,所述主控模塊還包括串口,所述裝置還包括電子設備;
其中,所述電子設備包括第一連接端,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一連接端與所述主控模塊的所述串口連接;
所述電子設備用于通過所述串口接收所述主控模塊發送的電量檢測結果。
可選地,所述主控模塊還包括電源引腳,所述裝置還包括電壓轉換模塊;
其中,所述電子設備還包括第二連接端,所述電壓轉換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電子設備的第二連接端連接;所述電壓轉換模塊的第二端與所述主控模塊的所述電源引腳連接;
所述電壓轉換模塊用于給所述主控模塊提供工作電源。
第二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池電量的檢測方法,所述電池電量的檢測方法應用于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電池電量的檢測裝置,所述方法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1667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