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距離像特征提取的毫米波引信箔條干擾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08250.6 | 申請日: | 2020-1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1827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20 |
| 發明(設計)人: | 劉景萍;林慧君;馬靜;曾世杰;徐曉倩;趙凱倫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K9/62 | 分類號: | G06K9/62;G06F17/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吳茂杰 |
| 地址: | 210094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距離 特征 提取 毫米波 引信 箔條 干擾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基于距離像特征提取的毫米波引信箔條干擾識別方法,穩定性好、準確度高、處理效率高、分類效果好。本發明方法,包括:(10)目標距離像對齊:對引信目標回波信號進行處理,利用全局最小熵修正,得到對齊目標距離像;(20)箔條云距離像獲取:基于箔條云動態擴散模型,對箔條干擾信號進行處理,得到箔條云一維距離像;(30)特征計算:用熵算法分析對齊目標距離像和箔條云一維距離像,得到目標/箔條距離像波形熵值,并計算二者距離像相關性、散射強度比值,將其作為特征參量集;(40)特征提取:將特征參量集用FCM算法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目標與干擾的聚類分布;(50)判決識別:設置閾值,判斷引信回波信號類型。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子對抗抗干擾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基于距離像特征提取的毫米波引信箔條干擾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箔條使用方便、干擾效果良好、研制時間短、成本低,是最常用的無源干擾材料,被廣泛應用于電子對抗領域,在現代軍事戰爭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根據箔條干擾的作戰目的,可分為兩種類型:壓制式干擾和欺騙式干擾。由于箔條顯著的干擾性能,各個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展開了箔條干擾技術和抗干擾方法的研究,其中對箔條云的成像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彈載武器系統對引信體積要求較高。為減小體積以及提高引信抗干擾能力,引信應用頻段已逐步發展到毫米波和亞毫米波段。毫米波引信具有定距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工作狀態穩定等特點。其作用機理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戰斗部控制裝置。為了對箔條干擾與目標進行區分和識別,提高毫米波引信復雜電磁環境下的戰場生存能力,必須深入研究毫米波引信箔條干擾識別技術,這對毫米波引信的發展,以及武器系統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箔條干擾的識別方法主要包括:(1)時域特征識別法;(2)復合制導技術;(3)極化散射變換法;(4)自適應處理法等。
如中國發明專利申請“一種基于極化散射變換的沖淡式箔條干擾識別方法”(申請號:201711373114.0,公開日:2018.6.15)采用了極化散射變化的識別方法,其技術方案為:首先獲取目標和箔條的極化散射矩陣,再分別計算目標和箔條的極化散射參數,接著計算目標和箔條的共極化與交叉極化通道的相關性絕對值,最后利用SVM方法實現箔條沖淡式干擾的分類識別。該方法性能良好,但極化散射參數的獲取以及相關矩陣的計算較為復雜,降低了引信的硬件處理效率,無法滿足毫米波引信的實時性要求,同時該法僅對沖淡式箔條干擾有明顯效果,無法對抗其他類型箔條干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距離像特征提取的毫米波引信箔條干擾識別方法,穩定性好、準確度高、處理效率高、分類效果好。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為:
一種基于距離像特征提取的毫米波引信箔條干擾識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0)目標距離像對齊:對引信目標回波信號進行處理,得到引信目標一維距離像,利用全局最小熵修正所述引信目標距離像,得到對齊目標距離像;
(20)箔條云距離像獲取:根據單根箔條偶極子的運動特征、空間分布,得到箔條云的動態擴散模型,基于所述擴散模型,對箔條干擾信號進行處理,得到箔條云一維距離像;
(30)特征計算:用熵算法分析對齊目標距離像和箔條云一維距離像,得到目標/箔條距離像波形熵值,并計算二者距離像相關性、散射強度比值,將其作為特征參量集;
(40)特征提取:將獲取的特征參量集用FCM算法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目標與干擾的聚類分布;
(50)判決識別:基于目標和箔條特征參量的聚類分布,設置閾值,判斷引信回波信號類型,若是目標回波,執行級控制信號輸出為高電平。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理工大學,未經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0825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