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增益LLC諧振變換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04686.8 | 申請日: | 2020-1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6694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2 |
| 發明(設計)人: | 宋祖梅;陳圣倫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瑞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M3/335 | 分類號: | H02M3/335;H02M7/48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管秋香 |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增益 llc 諧振 變換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增益LLC諧振變換器,包括輸入Vin、電容C1、電容C2、開關管S1、開關管S2、輔助開關S3、電感L1、變壓器T1、輸出整流電路DB1及輸出電容Co。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一種高增益LLC諧振變換器,電路簡單,實現方便;可以很好地兼顧諧振點附近的滿載設計效率優化,也可以在其它負載條件下,可以保證更高的電路增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LLC諧振變換器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高增益LLC諧振變換器。
背景技術
近年來,直流變換器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直流微電網、電能路由器和直流配電網、以及電動汽車充電等方面備受關注,在電力電子研究中占據的地位也愈加重要。
LLC諧振變換器因其拓撲優勢,不僅可以實現零電壓開關、零電流開關,還容易將諧振儲能元件集成到變壓器中,使其具有很高的功率密度和變換效率,然而近年來,隨著應用場合增多,對變換器帶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圖6和圖7所示,傳統的LLC諧振變換器在額定工作條件下一般選擇工作在諧振頻率附近,電路最高增益有限。然而,當輸出電壓范圍較寬,空載電壓較高,針對這些應用,傳統LLC設計為了保證電壓增益,就需要增加諧振環流能量,減小變壓器變比,這樣的設計,使得LLC工作在電路額定滿載時,偏離諧振頻率點,加之過大的環流能量,使得LLC電路滿載重載效率明顯下降。
針對此類應用,需要研究既能保證滿載效率,又要能兼顧輕載和空載電路增益的措施。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高增益LLC諧振變換器,以克服現有相關技術所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為此,本發明采用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高增益LLC諧振變換器,包括輸入Vin、電容C1、電容C2、開關管S1、開關管S2、輔助開關S3、電感L1、變壓器T1、輸出整流電路DB1及輸出電容Co;所述輸入Vin并聯電容C1,所述電容C1的正極與所述開關管S1的第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1的負極與所述開關管S2的第二端及電容C2的一端連接并接地,所述開關管S1的第二端依次與所述開關管S2的第一端及所述電感L1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1的另一端與所述變壓器T1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1的第二輸入端與所述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1的第一輸出端依次與所述輔助開關S3的漏極及所述輸出整流電路DB1的第一端連接,所述輸出整流電路DB1的第二端與所述輸出電容Co的正極連接,所述輸出電容Co的負極依次與所述輔助開關S3的源極及所述變壓器T1的第二輸出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電容C1為極性電容。
進一步的,所述輸出電容Co為極性電容。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通過控制輔助開關S3的導通時間或占空比,可以實現升壓,獲得比傳統LLC更高的Vo,更高的電路增益。通過切換控制,在LLC增益調節區間,電路依舊工作在傳統的LLC控制模式。當需要更高的增益時,使電路工作在輔助開關S3 PWM控制模式。當處于輔助開關S3 PWM控制時,開關管S1、開關管S2及輸出整流電路DB1依然可以工作在軟開關狀態。
(2)本發明的一種高增益LLC諧振變換器,電路簡單,實現方便。可以很好地兼顧諧振點附近的滿載設計效率優化,也可以在其它負載條件下,可以保證更高的電路增益。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實施例一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瑞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杭州瑞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0468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