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氨化反應的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99021.2 | 申請日: | 2020-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3319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01 |
| 發明(設計)人: | 王振宇;喬凱;彭紹忠;艾撫賓;王麗博;祁文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29/70 | 分類號: | B01J29/70;B01J27/24;B01J35/10;B01J37/02;C07C209/60;C07C211/07;C07C209/16;C07C211/11;C07C209/02;C07C211/5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氨化 反應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氨化反應的Hβ分子篩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以催化劑重量為基準,所述催化劑包括:Hβ分子篩50%~85%,堿金屬或堿土金屬以元素計0.1%~2%,氮化硅0.1%~7%,氧化鋁5%~41%;其中,所述Hβ分子篩的硅鋁摩爾比為20~200。本發明的催化劑,通過使用氮化硅進行改性,且將氮化硅均勻負載在分子篩內外表面,大幅度提高了催化劑的抗堿腐蝕能力,避免了使用過程中骨架硅的溶解,從而提高了催化劑機械穩定性,延長了催化劑的壽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氨化反應的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具體地說是一種分子篩催化劑、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氨化反應是化工領域中一類重要化學反應,如異丁烯氨化制備叔丁胺、苯胺合成二苯胺、己二醇氨化制備己二胺等。目前,國內外專利技術中介紹的氨化催化劑多為固體酸催化劑,如US3118944和US4454348等專利采用苯胺氣相縮合法制備二苯胺,采用活性氧化鋁作為固體催化劑;US3944613介紹了一種苯胺液相合成二苯胺過程,采用了無定型硅鋁為催化劑;CN94107296.7描述了在苯胺液相連續制備二苯胺過程中采用Beta分子篩催化劑等。在國內實現工業化的催化劑為Beta分子篩催化劑。
氨化反應是一個堿性環境下的酸催化反應,催化劑失活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結構復雜的反應物、產物和副產物在酸中心上發生碳數增加的石墨化過程,催化劑因積碳而堵塞孔道造成催化劑失活,反應物無法擴散進入孔道接觸酸中心,產物也無法擴散出孔道而加劇石墨化反應過程。二是催化劑長時間處于堿性的反應體系中,造成Si-Al結構的催化劑的骨架硅溶解,催化劑結構穩定性變差,晶體骨架結構被破壞甚至坍塌。
為解決第一方面問題,往往采用調變分子篩酸性質和孔道結構的方法。如CN1289642A、CN1951564A描述了在苯胺液相連續制備二苯胺過程中,對所用的Hβ分子篩和氧化鋁組成的催化劑又進行了改進,在催化劑中分別添加了堿土金屬和堿金屬,調節催化劑的酸性中心,減少了催化劑上易發生聚合反應的強酸中心,苯胺轉化率和二苯胺選擇性均有所提高。CN105618106B采用多級孔Beta分子篩作為催化劑,孔容和孔徑的增加,改變了反應物和產物的擴散行為,增加了催化劑的容碳能力,提高了催化劑單程運轉周期。
但對于第二方面問題,目前鮮有解決方法。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氨化反應催化劑,該催化劑的耐堿性能有顯著提高。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Hβ分子篩催化劑,以催化劑重量為基準,所述催化劑包括:
Hβ分子篩50%~85%,優選65%~80%;
堿金屬或堿土金屬以元素計0.1%~2%,優選0.3%~1.6%;
氮化硅0.1%~7%,優選1%~5.2%;
氧化鋁5%~41%,優選10%~35%;
其中所述Hβ分子篩的硅鋁摩爾比為20~200,優選25~100。
進一步的,所述Hβ分子篩催化劑為條形或球型,為條形時其截面可以是圓柱形、三葉草或四野草形狀,直徑為0.5~3.0mm,優選1.0~2.0mm;為球型時,其直徑為0.5~5.0mm,優選1.0~3.0mm。催化劑的比表面積為300~600m2/g,優選400~550m2/g;比孔容為0.25~0.5mL/g,優選0.3~0.45mL/g;平均孔直徑為1.5~5nm,優選2.0~4.0nm。
進一步的,所述的堿金屬選自堿金屬Li、Na、K中的至少一種,優選Na;所述堿土金屬選自Mg、Ca、Sr中的至少一種,優選Mg。
進一步的,本發明的催化劑中還可以包括稀土金屬或其他元素,如La、Ce、Pr、Zr、B、P等,其金屬單質占催化劑重量百分比為0.01%~5%,優選0.01%~0.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9902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