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和含超微泡液體生產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97384.2 | 申請日: | 2020-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422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29 |
| 發明(設計)人: | 山田顯季;久保田雅彥;山本輝;今仲良行;柳內由美;石永博之;尾崎照夫;樫野俊雄 | 申請(專利權)人: | 佳能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01F23/70 | 分類號: | B01F23/70;B01F23/23;B01F23/235;B01F23/80;B01F35/9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魏啟學律師事務所 11398 | 代理人: | 魏啟學 |
| 地址: | 日本東京都大***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含超微泡 液體 生產 設備 方法 | ||
1.一種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包括
生產單元,其通過使用從液體引入單元供應的液體來生產包含超微泡的含超微泡液體,并將所生產的含超微泡液體輸送至液體輸送單元,
其中,所述生產單元包括能夠獨立操作的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以及
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各自被設置為能夠獨立地在與所述液體引入單元和所述液體輸送單元的連通和斷開之間切換,
其中,所述生產單元還包括:
多個氣體溶解單元,其能夠獨立地操作并將氣體溶解到從所述液體引入單元供應的液體中,并將所得液體供應到所述超微泡產生單元,以及
多個循環泵,其能夠獨立地操作,并且使由所述超微泡產生單元生產的含超微泡液體返回到所述氣體溶解單元,以使所述含超微泡液體循環,
其中,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中的每一者和所述多個循環泵中的每一者被設置為能夠獨立地在與所述液體引入單元和所述液體輸送單元的連通和斷開之間切換,以及
其中,所述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還包括控制所述生產單元的操作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和所述多個循環泵的操作,使得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和所述多個循環泵的基于壽命的更換時期彼此不重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在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中的一者發生故障的情況下,所述控制器增加其它無故障的超微泡產生單元的操作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在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中的一者發生故障的情況下,所述控制器增加其它無故障的氣體溶解單元的操作率。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在所述多個循環泵中的一者發生故障的情況下,所述控制器增加其它無故障的循環泵的操作率。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所述控制器對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中的每一者設定不同的操作開始定時。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所述控制器對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中的每一者設定不同的操作開始定時。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所述控制器對所述多個循環泵中的每一者設定不同的操作開始定時。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所述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還包括緩沖槽,所述緩沖槽儲存從所述超微泡產生單元輸送的含超微泡液體并將所儲存的液體輸送至所述液體輸送單元。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超微泡液體生產設備,其中,所述超微泡產生單元均利用在所述液體中引起膜沸騰的加熱元件在液體中產生超微泡。
10.一種含超微泡液體生產方法,其包括:
向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中的每一者供應液體,其中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被設置為能夠獨立地在與液體引入單元和液體輸送單元的連通和斷開之間切換;
通過使用從所述液體引入單元供應的液體,使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各自獨立地生產含超微泡液體;以及
將所述超微泡產生單元生產的所述含超微泡液體輸送至所述液體輸送單元,
其中,所述生產方法還包括:
通過能夠獨立地操作的多個氣體溶解單元將氣體溶解到從所述液體引入單元供應的液體中,并將所得液體供應到所述超微泡產生單元;
通過能夠獨立地操作的多個循環泵,使由所述超微泡產生單元生產的含超微泡液體返回到所述氣體溶解單元,以使所述含超微泡液體循環;以及
控制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和所述多個循環泵的操作,使得所述多個超微泡產生單元、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和所述多個循環泵的基于壽命的更換時期彼此不重疊,
其中,所述多個氣體溶解單元中的每一者和所述多個循環泵中的每一者被設置為能夠獨立地在與所述液體引入單元和所述液體輸送單元的連通和斷開之間切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佳能株式會社,未經佳能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9738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避免后方交叉交通碰撞的系統和方法
- 下一篇:機器人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