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92765.1 | 申請日: | 2020-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2102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葉治安;趙子龍;張江濤;陳建亮;李海燕;劉永寬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西熱水務環保有限公司;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電廠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馬貴香 |
| 地址: | 710032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循環 污水 高效 預處理 系統 方法 | ||
1.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強絮凝池(1)、高效澄清池(2)、過濾池(3)、清水池(4)、碳酸鈉加藥系統(7)、助凝劑加藥系統(8)、污泥解絮系統(5)和重介質絮凝核分離器(6);其中,加強絮凝池(1)與高效澄清池(2)相連,高效澄清池(2)經過濾池(3)與清水池(4)相連;加強絮凝池(1)還與碳酸鈉加藥系統(7)和助凝劑加藥系統(8)相連,高效澄清池(2)的排泥出口經污泥解絮系統(5)、重介質絮凝核分離器(6)與加強絮凝池(1)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加強絮凝池(1)內設置有pH儀、導流筒、攪拌器和助凝劑加藥管,加強絮凝池(1)的進水管與導流筒相連通,助凝劑加藥管直接伸入進導流筒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導流筒內設置有水力提升攪拌器;加強絮凝池(1)的進水管上還設置有污泥回流接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加強絮凝池(1)上設置有重介質絮凝核的投加口、絮凝核回收輸送管道接口和碳酸鈉加藥管道接口;加強絮凝池(1)的底部通過聯通管與高效澄清池(2)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高效澄清池(2)的出水管上設置有在線pH儀和在線濁度儀。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高效澄清池(2)底部設置有自動排泥閥,高效澄清池(2)排泥一部分通過污泥循環泵回流至加強絮凝池(1)中,另一部分污泥通過剩余污泥泵輸送至污泥解絮系統(5)。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過濾池(3)為重力濾池,過濾池(3)還連接有反洗風機和反洗水泵;
清水池(4)連接有清水泵;
污泥解絮系統(5)包括污泥解絮機,重介質污泥通過污泥解絮機后直接進入重介質絮凝核分離器(6)的絮凝核分離機,分離后的污泥進入污泥池后經污泥泵輸送至污泥脫水系統;
重介質絮凝核分離器(6)包括絮凝核分離機和絮凝核輸送機,絮凝核分離機與絮凝核輸送機相連。
8.一種基于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循環水排污水進入到加強絮凝池(1)中,首先與加入到加強絮凝池(1)中的助凝劑和碳酸鈉發生反應,去除循環水排污水中永久硬度,再投加重介質絮凝核,使循環水排污水中絮體相互吸附連接,形成密實的大塊絮體,最終得到絮團混合液;
2)絮團混合液進入高效澄清池(2),在高效澄清池(2)中進行泥水分離后的清水經過濾池(3),過濾后進入清水池(4),泥水分離后的污泥進入泥斗,泥斗中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加強絮凝池(1)中,另一部分污泥經污泥解絮系統(5)后進入重介質絮凝核分離器(6),經重介質絮凝核分離器(6)分離得到的重介質絮凝核進入加強絮凝池(1),分離后的污泥進入污泥池。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重介質絮凝核投加量
其中,Z—重介質絮凝核投加量;
Q—系統處理量;
n(Ca2+)—原水中鈣離子摩爾濃度;
n(Mg2+)—原水中鎂離子摩爾濃度;
100—碳酸鈣分子量;
58—氫氧化鎂分子量;
SS—原水中懸浮物濃度。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循環水排污水高效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循環水排污水在強化絮凝池(1)中的反應停留時間為5~8mi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西熱水務環保有限公司;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電廠,未經西安西熱水務環保有限公司;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電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92765.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殼體及殼體上紋路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多模塊物理地址采樣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