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邊龍骨連接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89382.9 | 申請日: | 2020-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1185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克 | 申請(專利權)人: | 業之峰諾華家居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B9/00 | 分類號: | E04B9/00;E04B9/30;E04B9/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陽***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龍骨 連接 工藝 | ||
本申請涉及一種邊龍骨連接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S1:邊龍骨上安裝有導向裝置,邊龍骨通過導向裝置粘貼有第一密封帶;S2:在第一密封帶另一側粘貼材質為聚乙烯發泡棉的連接板;S3:邊龍骨通過連接板與墻體固定連接;S4:在邊龍骨下方安裝石膏板。本申請具有減少對不同材料的振動頻率或房屋的正常沉降對房屋的不利影響,減少石膏板開裂變形的可能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建筑工程的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邊龍骨連接工藝。
背景技術
家裝吊頂是家裝中常見的環節。吊頂具有保溫,隔熱,隔聲,吸聲的作用,也是電氣、通風空調、通信和防火、報警管線設備等工程的隱蔽層。吊頂根據裝飾板的材料不同,分類也不相同。吊頂裝修材料是區分吊頂名稱的主要依據,主要有:輕鋼龍骨石膏板吊頂、石膏板吊頂、礦棉板吊頂、夾板吊頂、異形長條鋁扣板吊頂、方形鍍漆鋁扣板吊頂、彩繪玻璃吊頂、鋁蜂窩穿孔吸音板吊頂、全房復式吊頂等。
參照圖1,在相關的工藝中,邊龍骨1直接與墻體6固定連接,不做其他處理,隨后在邊龍骨1下方安裝石膏板。
針對上述中的相關技術,發明人認為邊龍骨1與墻體6直接固定,不同材料的振動頻率或房屋的正常沉降會造成邊龍骨1變形而導致石膏板開裂或變形。
發明內容
為了減少對不同材料的振動頻率或房屋的正常沉降對房屋的不利影響,減少石膏板開裂變形的可能,本申請提供一種邊龍骨連接工藝。
本申請提供的一種邊龍骨連接工藝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邊龍骨連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邊龍骨上安裝導向裝置,邊龍骨通過導向裝置粘貼第一密封帶;
S2:在第一密封帶另一側粘貼材質為聚乙烯發泡棉的連接板;
S3:邊龍骨通過連接板與墻體固定連接;
S4:在邊龍骨下方安裝石膏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邊龍骨通過第一密封帶與連接板連接,連接板遠離邊龍骨的一側固定在墻體上,第一密封帶將邊龍骨和連接板的之間的縫隙填充,起到密封隔離、隔音、隔熱和緩沖的作用,并且在邊龍骨墻體之間的連接板同樣對邊龍骨起到緩沖變形的作用,在房屋正常沉降時,連接板能夠緩沖邊龍骨與墻體之間的錯位量,使得邊龍骨及內部龍骨保持穩定的形狀,從而減少邊龍骨下方的石膏板變形開裂的可能,提高房屋質量。
可選的,所述導向裝置包括一對設置在邊龍骨兩側的擋板,所述擋板兩端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兩端分別可拆卸連接在一對擋板上,一對所述擋板在邊龍骨上與邊龍骨滑動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一對連接塊之間固定連接擋板,使得一對擋板相對固定,并且抵接在邊龍骨兩側的上方,將第一密封帶一端放置在一對擋板之間,并且粘貼在邊龍骨上,沿著一對擋板之間的移動,從而使得第一密封帶能夠準確沿著邊龍骨粘貼,減少第一密封帶發生偏移的可能,提高第一密封帶的安裝效率。
可選的,所述擋板上設有垂直于擋板長度方向的滑槽,所述滑槽內設有滑塊,所述滑塊上方設有穿過連接塊的螺桿,所述螺桿通過定位螺母將連接塊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定位螺母夠將滑塊固定在滑槽中的一個位置上,根據邊龍骨的寬度調整一對擋板之間的距離,同時調整滑塊在滑槽中的位置,并將連接塊的兩端分別穿過一對擋板上同一側的螺桿,并通過定位螺母將連接塊、滑塊和擋板固定連接,由此連接塊使得一對擋板相對固定,并且能夠根據不同規格的邊龍骨調整一對擋板之間的距離,提高導向裝置的適用性。
可選的,所述擋板的上端位于邊龍骨兩側的上方,所述擋板下端側壁正對邊龍骨側壁,且擋板下端與邊龍骨之間設有空隙,所述擋板下端設有朝向邊龍骨一側的滾輪,所述滾輪遠離擋板的一端抵接在邊龍骨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業之峰諾華家居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業之峰諾華家居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8938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醫用消毒柜
- 下一篇:一種盾構機刀盤損傷的聯合監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