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紫外寬光譜大相對孔徑光學鏡頭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86648.4 | 申請日: | 2020-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6239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葉井飛;鄭州;朱潤徽;亓昊陽;宋真真;曹兆樓;鄭改革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2B13/14 | 分類號: | G02B13/14;G02B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0044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紫外 光譜 相對孔徑 光學 鏡頭 | ||
1.一種紫外寬光譜大相對孔徑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依次為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一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三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鏡、孔徑光闌、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五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七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鏡、濾光片和紫外探測像面;其中孔徑光闌與第五透鏡的前表面重合;所述第一透鏡為凸凹透鏡,第二透鏡為雙凸透鏡,第三透鏡為凹平透鏡,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第七透鏡為凸凹透鏡,第八透鏡為凸凹透鏡;所述第一透鏡前表面半徑為74.162mm,第一透鏡后表面半徑為36.827mm;第二透鏡前表面半徑為46.100mm,第二透鏡后表面半徑為-81.147mm;第三透鏡前表面半徑為-67.023mm,第三透鏡后表面為平面;第四透鏡前表面半徑為42.433mm,第四透鏡后表面半徑為-75.460mm;第五透鏡前表面半徑為-114.057mm,第五透鏡后表面半徑為30.795mm;第六透鏡前表面半徑為93.945mm,第六透鏡后表面半徑為-67.467mm;第七透鏡前表面半徑為47.398mm,第七透鏡后表面半徑為18.626mm;第八透鏡前表面半徑為19.034mm,第八透鏡后表面半徑為28.581mm;紫外濾光片的前后表面均為平面;
第一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0mm,第一透鏡后表面與第二透鏡前表面中心間距為2.5mm,第二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2mm,第二透鏡后表面與第三透鏡前表面中心間距為1.8mm,第三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0mm,第三透鏡后表面與第四透鏡前表面中心間距為6mm,第四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4.326mm,第四透鏡后表面與孔徑光闌中心間距為1.8mm,孔徑光闌與第五透鏡前表面重合,第五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2mm,第五透鏡后表面與第六透鏡前表面中心間距為6.665mm,第六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2mm,第六透鏡后表面與第七透鏡前表面中心間距為12.258mm,第七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2mm,第七透鏡后表面與第八透鏡前表面中心間距為1.5mm,第八透鏡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12.000mm,第八透鏡后表面與紫外濾光片前表面中心間距為10mm,紫外濾光片前表面與后表面中心間距為2mm,紫外濾光片后表面與紫外探測器像面中心間距為11.151m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寬光譜大相對孔徑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第三透鏡、第五透鏡、第七透鏡和濾光片由熔石英材料制成,第二透鏡、第四透鏡、第六透鏡、第八透鏡由氟化鈣材料制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寬光譜大相對孔徑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的光圈F數小于等于2.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寬光譜大相對孔徑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的有效焦距為100mm,全視場角為11.34°。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寬光譜大相對孔徑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的工作波段為240nm至360n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未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86648.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水下自動控制高壓閥
- 下一篇:電子設備、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