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雙直角梯形散熱室的電動汽車電池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62623.0 | 申請日: | 2020-10-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3195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閆澤中;張彥琴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M10/613 | 分類號: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43;H01M10/6551;H01M10/6556;H01M10/6561;H01M50/213;H01M50/244;H01M50/249 |
| 代理公司: | 廣東有知貓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馮姣 |
| 地址: | 10012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直角 梯形 散熱 電動汽車 電池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雙直角梯形散熱室的電動汽車電池箱,屬于電動汽車電池散熱領域。電池箱結構包括箱體、蓋板和內部隔板,隔板可插入箱體兩側的鍵槽中得以固定。電池通過頂部支架和底部支架固定于箱體內部,并由隔板分為呈直角梯形排列的均勻兩組。箱體的兩側各開有一對進風口和出風口,且進風口面積大于出風口面積;由文丘里效應,風道截面積不斷變小,空氣也在散熱室中處于加速狀態,從而使后排電池單體的散熱得到改善;此外,由于兩對進風口和出風口呈中心對稱分布,出風口處已被加熱的空氣,也可通過隔板與同側進風口處未被加熱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從而使電池單體之間的溫度分布更加均勻。主要用于電動汽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汽車領域,尤其涉及電動汽車的電池散熱領域。
·背景技術:
伴隨著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作為電動汽車的供能裝置,電池的發展和對其性能的研究至關重要。由于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而它的性能又與其自身溫度有關,因此如何對電池進行高效散熱,這是近些年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電池的散熱領域,風冷散熱、液冷散熱和制冷劑直接冷卻是三種最為常見的冷卻方式。而盡管在散熱效率上并不及液冷散熱和制冷劑直接冷卻散熱,但低成本、結構簡單則依然是風冷散熱的優勢之一,并使它成為企業在設計低端電動車時的主要選擇。而由于空氣本身的比熱容過小,其溫度很容易改變,則當其流過前排電池單體并與后排電池進行接觸時,此時的空氣往往已被加熱。這樣不僅不利于后排電池單體的散熱,還會對電池單體之間的溫度均勻性產生影響。這同樣也是影響風冷散熱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據檢索,目前已有考慮應用文丘里效應,通過設計梯形電池包,進而改善在對后排電池進行風冷散熱時,冷卻能力下降的問題。如公開號為CN105914311的中國專利,便設計了一種基于等腰梯形的電池包,并結合風冷、相變材料和熱管等多種散熱方法,以復合散熱的方式,使電池的整體散熱得到改善。整套裝置包括若干電池單體、上箱體、下箱體、梯形蓋板、熱管、散熱翅片、相變材料、連接片以及貫通隔板。
然而,上述電動汽車電池包冷卻裝置存在不足之處。專利的技術方案采用了等腰梯形電池包結構,制造成本較高且不利于在電動車上的排布。并且采用了復合散熱的方式,雖結合了多種散熱方法的優勢,但諸如熱管散熱和相變材料散熱等冷卻方式,均處于電池散熱領域的前沿,并未在電動汽車上大規模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雙直角梯形散熱室的電動汽車電池箱。它不僅整體結構簡單,還能有效使得電池箱內部電池單體的散熱獲得改善,并使電池單體之間的溫度分布更加均勻。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優化散熱功能的:一種電動汽車電池箱;電池箱結構包括箱體、蓋板和內部隔板,隔板可插入箱體兩側的鍵槽中得以固定;電池通過頂部支架和底部支架固定于箱體內部,且兩端分別與載流片相連,并由隔板分為呈直角梯形排列的均勻兩組;箱體的兩側各開有一對進風口和出風口,且進風口面積大于出風口面積;箱體的頂部設有蓋板。
所述的箱體兩側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大小固定,且進風口面積大于出風口面積。
隔板將箱體內部空間劃分為兩截面積為直角梯形且相等的散熱室,并使兩對進風口和出風口呈中心對稱分布。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和原理為:
在電動汽車工作時,利用風機和風道將空氣分別由箱體兩側的進風口導入,采用強制對流換熱的方式對電池進行冷卻,再將熱量由兩側的出風口分別排出。而在冷卻的過程中,出風口處的空氣可通過箱體中間的隔板,與同側進風口處未被加熱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裝置利用文丘里原理,通過采用基于雙直角梯形散熱室的設計,改善風冷散熱時出風口附近電池單體的冷卻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工業大學,未經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6262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