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59245.0 | 申請日: | 2020-10-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7661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9 |
| 發明(設計)人: | 彭秀清;蔣勇剛;王永珊;徐進初;黃秋云;鐘美達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73 | 分類號: | E02D29/073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顏希文;郝傳鑫 |
| 地址: | 510700***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海底 系統 | ||
1.一種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包括船體、安裝于船體上的六個絞車、吊掛于所述船體下方的沉管,以及連接于所述船體和沉管之間的吊纜,所述沉管的長度方向兩端設有前連接結構和后連接結構,所述沉管的寬度方向對應設有左一連接結構和右一連接結構,以及左二連接結構和右二連接結構;
所述船體上設有與所述前連接結構、后連接結構呈前后交叉對應的后換向輪、前換向輪,與所述左一連接結構、右一連接結構呈左右交叉對應的右一換向輪、左一換向輪,以及與所述左二連接結構、右二連接結構呈左右交叉對應的右二換向輪和左二換向輪;
六個所述絞車分別為前絞車、后絞車、左一絞車、右一絞車、左二絞車和右二絞車,所述前絞車與所述前換向輪、后連接結構之間連接有吊纜,所述后絞車與所述后換向輪、前連接結構之間連接有吊纜,所述左一絞車與所述左一換向輪、右一連接結構之間連接有吊纜,所述右一絞車與所述右一換向輪、左一連接結構之間連接有吊纜,所述左二絞車與所述左二換向輪、右二連接結構之間連接有吊纜,所述右二絞車與所述右二換向輪、左二連接結構之間連接有吊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前連接結構、后連接結構分別設于所述沉管上側的中軸線上,所述前絞車、后絞車以及所述前換向輪和后換向輪分別設于所述船體的中軸線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前連接結構為前耳板,所述后連接結構為后耳板,所述左一連接結構為左一耳板,所述右一連接結構為右一耳板,所述左二連接結構為左二耳板,所述右二連接結構為右二耳板,各耳板上開設有與所述吊纜連接固定的穿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沉管上還設有GPS定位裝置或北斗定位裝置,所述船體上設有監控裝置,所述監控裝置與所述GPS定位裝置或北斗定位裝置通訊連接,以獲取所述沉管在吊放過程中的實時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沉管上設有至少兩個GPS定位裝置或北斗定位裝置,至少兩個所述GPS定位裝置或北斗定位裝置分別布置在所述沉管的對角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沉管上還設有距離傳感器,所述距離傳感器用于檢測所述沉管與所述船體底面之間的距離,或者,所述距離傳感器用于檢測所述沉管與所述海底之間的距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距離傳感器設有至少三個,至少三個所述距離傳感器分別設于所述沉管上側面的頂角位置,所述距離傳感器用于檢測所述沉管與所述船體底面之間的距離。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距離傳感器為超聲波傳感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海底沉管的吊放系統,其特征是,所述船體上設有監控裝置,所述監控裝置與所述超聲波傳感器通訊連接,以獲取所述沉管在吊放過程中的實時姿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未經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59245.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