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56651.1 | 申請日: | 2020-10-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9746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8 |
| 發明(設計)人: | 肖銳;呂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地礦工程勘察院(上海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
| 主分類號: | F25B30/06 | 分類號: | F25B30/06;F24T10/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劉紅陽 |
| 地址: | 200072 上海市靜***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減緩 地下 水源 熱泵熱 干擾 方法 | ||
本發明適用于清潔能源設備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所述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包括:熱泵機組,通過第一管道連通第一井道,通過第二管道連通第二井道;熱屏障井,設置在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之間,并與第一管道或者第二管道連通;其中,熱泵機組、第一井道、第二井道連通液體驅動設備;第一井道、第二井道和熱屏障井設置在含水層內,熱泵機組、第一井道、第二井道、熱屏障井以及含水層構成水流循環;熱屏障井和熱泵機組分流抽水流量,改變抽、灌的地下水流場進行延緩熱干擾發生。本發明優點:投入成本小,抗干擾性小,調節方便,能量利用率高,便于小場地推廣實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清潔能源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
背景技術
地下水源熱泵作為一種高效、節能、環保空調系統,已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通過熱泵系統與含水層儲能技術相結合可提升機組運行效率,但是,在熱泵運行工程中仍存在因產生熱干擾即回灌井中的冷熱量進入到抽水井中,進而導致機組運行效率逐步降低的現象,尤其對于面積受限的場地,抽灌水井距離較小,其熱干擾程度越發嚴重。目前針對熱干擾問題所采用的解決方法主要是引入輔助冷熱源和優化抽灌井布局。對于引入輔助冷熱源的方法,即通過引入鍋爐或冷卻塔以降低熱泵機組負荷需求,進而減小抽、灌水流速,降低熱量由回灌井向抽水井的運移速度,但該方法成本較大且未能體現熱泵高效節能的特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旨在解決干擾性強的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所述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包括:
熱泵機組,通過第一管道連通第一井道,通過第二管道連通第二井道;
熱屏障井,設置在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之間,并與第一管道或者第二管道連通;
其中,熱泵機組、第一井道、第二井道連通液體驅動設備;第一井道、第二井道和熱屏障井設置在含水層內,熱泵機組、第一井道、第二井道、熱屏障井以及含水層構成水流循環;熱屏障井和熱泵機組分流抽水流量,改變抽、灌的地下水流場,延緩熱干擾發生。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井道、第二井道和熱屏障井設置在含水層內,熱泵機組通過第一管道連通第一井道,通過第二管道連通第二井道;通過液體驅動設備作用,地下水通過第一井道或者第二井道進入到第一管道或者第二管道的內部,通過分流第一井道或者第二井道抽出的地下水進入到熱泵機組或者熱屏障井的內部,進入到熱泵機組內部的水流對熱泵機組進行冷凝,冷凝后的地下水通過第一管道或者第二管道進入到第一井道或者第二井道的內部,最后進入到含水層的內部,熱屏障井內部的水進入到含水層的內部,并使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分隔開來,形成地下水流場,形成抽灌水流分隔,從而延緩熱干擾發生,從而增加了使用的冷凝效果,便于充分的冷凝。
本發明通過管路改造在抽、灌水井間設置熱屏障井,可降低地下水源熱泵發生熱干擾的程度,同時,對于冬夏季抽灌水井交換運行模式,熱屏障井的運行可保證熱泵機組充分利用上季度存儲在含水層中的能量,提升機組運行效率。本發明優點:投入成本小,抗干擾性小,調節方便,能量利用率高,便于推廣實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連接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第一狀態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第二狀態流程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夏季末期抽水溫度對比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緩地下水源熱泵熱干擾方法冬季末期抽水溫度對比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地礦工程勘察院(上海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未經上海市地礦工程勘察院(上海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5665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