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管道帶壓碰口的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47497.1 | 申請日: | 2020-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9724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雙慶;逯信;劉春在;葉小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41/08 | 分類號: | F16L41/08;F16L41/16;F16L55/07;B21D28/28;B21D28/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鴻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湯迎春;袁文婷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大***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管道 帶壓碰口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管道帶壓碰口的施工方法,包括S110:在主管道的外壁上需要開口的位置標識圓周,沿所述圓周設置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與所述主管道的內壁之間具有設定的厚度;S120:在所述外壁上需要開口的位置焊接法蘭短管,在所述法蘭短管未與所述外壁連接的一端連接閘閥;S130:在所述閘閥未與所述法蘭短管連接的一端連接開孔裝置,所述閘閥打開后,所述開孔裝置的開孔頭部與所述圓周內的外壁連接,所述開孔頭部將所述圓周內的管壁推拉使其沿所述第一凹槽脫離所述主管道,并帶到所述閘閥外;S140:關閉所述閘閥,拆卸所述開孔裝置,將所述閘閥與支管連接。利用上述方法避免了帶壓開孔時清理不干凈鐵屑,也避免了切割產生的火花。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管道施工技術領域,更為具體地,涉及一種管道帶壓碰口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鋼鐵主業競爭日趨激烈,在節能降耗方面都在利用高爐煤氣、轉爐煤氣、焦爐煤氣作為燃料或余壓發電。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收集煤氣的支管路與主管道系統并網。由于冶金行業需要連續生產的性質決定,主煤氣管道不能停用,如何在保證施工和生產安全情況下穩定的完成主管道帶壓開孔及碰口,就成了考驗施工單位技術水平和施工管理能力的試金石。現有技術中,一般采用切割式或鉸孔式的開孔裝置,金屬鉆頭快速切割管壁時容易產生火花,管道中具有可燃氣體,容易發生危險,切割管壁時也容易產生鐵屑,鐵屑不易清理干凈留在管道中,造成氣體質量變差。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管道帶壓碰口的施工方法,采用了先在管壁上沿開孔的邊緣將管壁打薄,通過推拉式開孔裝置將料塊取下,避免了鐵屑和切割火花的產生。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管道帶壓碰口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10:在主管道的外壁上需要開口的位置標識圓周,沿所述圓周設置第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與所述主管道的內壁之間具有設定的厚度;S120:在所述外壁上需要開口的位置焊接法蘭短管,所述法蘭短管的中心線與所述圓周的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所述法蘭短管的內徑大于所述圓周的直徑,在所述法蘭短管未與所述外壁連接的一端連接閘閥;S130:在所述閘閥未與所述法蘭短管連接的一端連接開孔裝置,所述閘閥打開后,所述開孔裝置的開孔頭部與所述圓周內的外壁連接,所述開孔頭部將所述圓周內的管壁推拉使其沿所述第一凹槽脫離所述主管道,并帶到所述閘閥外;S140:關閉所述閘閥,拆卸所述開孔裝置,將所述閘閥與支管連接。
所述設定的厚度為1mm-2mm,所述第一凹槽包括沿所述圓周均勻設置的圓孔,在相鄰的圓孔之間沿所述圓周設置有連接槽,第一凹槽的寬度為10mm-20mm。
所述法蘭短管的內徑大于所述圓周的直徑20cm以上。
所述開孔裝置包括安裝筒體和所述開孔頭部,所述安裝筒體的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在所述安裝筒體的下端外周設置有法蘭盤,所述開孔頭部包括圍繞所述安裝筒體的中心線均勻設置的至少四個壓塊,在每個壓塊的底部中央均設置有螺紋孔,在每個壓塊的上部中央均連接有傳動桿,每個傳動桿均穿過所述安裝筒體的上端,在所述安裝筒體上設置有排氣閥。
在所述圓周內的外壁上設置與所述螺紋孔一一對應的螺栓,所述螺栓與對應的螺紋孔連接后,每個傳動桿的上端均連接一個第一直線電機,每個第一直線電機同步運動。
在每個傳動桿上部均設置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貼緊在所述安裝筒體的頂端外壁時,所述圓周內的管壁脫離所述主管道,所述第一直線電機做回縮運動,將所述圓周內的管壁帶到所述閘閥外。
所述開孔頭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安裝筒體中心線處的中心壓塊,所述中心壓塊的底部中央設置有螺紋孔,上部中央連接有中心傳動桿,所述中心傳動桿穿過所述安裝筒體的上端。
在所述圓周內的外壁中央設置與所述中心壓塊的螺紋孔對應的中心螺栓,所述中心螺栓與所述中心壓塊的螺紋孔連接后,所述中心傳動桿的上端與中心直線電機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4749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