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制備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的組合物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45778.3 | 申請日: | 2020-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7936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3 |
| 發明(設計)人: | 周炳;王洪學;王子君;賈欽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8L67/02 | 分類號: | C08L67/02;C08L23/08;C08K13/06;C08K7/14;C08K5/14;C08J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吳大建;卑瑩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制備 玻璃纖維 pbt 共混物 組合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制備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的組合物、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及其制備方法。所述組合物包括PBT樹脂、玻璃纖維、離子型聚合物和引發劑和任選的潤滑劑和成核劑,其中以PBT樹脂和離子型聚合物的總重計,所述離子型聚合物的質量含量為1?30%。本發明通過向玻璃纖維和PBT共混物中添加離子型聚合物,同時提升了共混物的強度和韌性,并且通過加入引發劑,在不同組分之間形成共價鍵,使用單一助劑同時實現材料的增強和增韌,從而提高相容性及材料整體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制備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的組合物及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
背景技術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其耐熱、耐候性好,尺寸穩定,電性能優良,耐電弧性好,抗化學腐蝕性優異,在潮濕環境中仍能保持良好的物性。并且結晶速度快,加工成型性優良,被廣泛應用在汽車、電子電器、工業機械等領域。
PBT本身具有較好的韌性,但在實際應用時強度稍顯不足,因而需要進行增強改性。玻璃纖維是最常用的一種PBT增強填料,其具有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增強效果。通常根據PBT樹脂型號和配方的不同,選擇合適偶聯劑表面處理的玻璃纖維,其增強效果更為明顯。
根據使用需求不同,可以選擇不同含量的玻璃纖維增強改性PBT,通常玻璃纖維含量高的材料強度大,但韌性差,反之玻璃纖維含量低則韌性好,強度小。若需同時滿足高韌性和高強度的要求,需要對玻璃纖維增強的PBT材料進行進一步改性。通常材料的增強與增韌需添加不同助劑才能實現,并且增強時常導致韌性降低,增韌時常導致強度下降,即難以使用單一助劑同時實現增強和增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是現有技術中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的增強與增韌需不同助劑才能實現,并且增強時通常導致韌性降低,增韌時通常導致強度下降,即難以使用單一助劑同時實現增強和增韌的問題。為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制備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的組合物,其包括PBT樹脂、玻璃纖維、離子型聚合物和引發劑。通過向玻璃纖維和PBT共混物中添加離子型聚合物的方法,同時提升了共混物的強度和韌性,并且通過加入引發劑,在不同組分之間形成共價鍵,從而提高相容性及材料整體性能,較好地解決了該問題。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是提供一種與解決技術問題之一相對應的增強增韌的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三是提供一種與解決技術問題之二相對應的增強增韌的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的制備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制備玻璃纖維與PBT共混物的組合物,所述組合物其包括PBT樹脂、玻璃纖維、離子型聚合物和引發劑以及任選的潤滑劑和成核劑,其中以PBT樹脂和離子型聚合物的總重計,所述離子型聚合物的質量含量為1-30%,例如2%、3%、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23%、24%、26%、27%、28%、29%以及它們之間的任意值。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以PBT樹脂和離子型聚合物的總重計,所述離子型聚合物的質量含量為4-25%。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以PBT樹脂和離子型聚合物的總重計,所述離子型聚合物的質量含量為6-20%。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所述組合物還包括潤滑劑和成核劑。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以PBT樹脂和離子型聚合物的總重計,所述引發劑的質量含量為0.1-1%,例如0.2%、0.4%、0.5%、0.7%、0.8%、0.9%以及它們之間的任意值。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以PBT樹脂和離子型聚合物的總重計,所述引發劑的質量含量為0.3-0.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4577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