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扭轉減振器和減振器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44301.3 | 申請日: | 2020-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4705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04 |
| 發明(設計)人: | 上原宏;萩原祥行;前田昌宏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艾科賽迪 |
| 主分類號: | F16F1/373 | 分類號: | F16F1/373;F16F1/48;F16F15/1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李丹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扭轉 減振器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扭轉減振器和減振器裝置。提供能夠防止咬入螺旋彈簧的線間的扭轉減振器。扭轉減振器(10)配置在螺旋彈簧(13)內。扭轉減振器(10)具備主體部(2)和槽部(3)。主體部(2)為樹脂制造。另外,主體部(2)是圓柱狀。槽部(3)形成在主體部(2)的外周面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扭轉減振器和減振器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吸收發動機或電動機等的轉矩變動而使用減振器裝置。減振器裝置例如裝配于飛輪等。減振器裝置具備輸入構件、輸出構件以及螺旋彈簧。輸入構件與輸出構件能夠相對旋轉。螺旋彈簧將輸入構件與輸出構件彈性地連結。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在螺旋彈簧內配置有扭轉減振器的減振器裝置。在發生了急劇的轉矩變動的情況下,該轉矩經由扭轉減振器傳遞轉矩。扭轉減振器為了調整其剛性而形成為中央部的直徑小于兩端部的直徑。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05339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上述的扭轉減振器的兩端部有可能會咬入螺旋彈簧的線間。因此,本發明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能夠防止咬入螺旋彈簧的線間的扭轉減振器。
用于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扭轉減振器配置在螺旋彈簧內。扭轉減振器具備主體部和槽部。主體部為樹脂制造。另外,主體部為圓柱狀。槽部形成在主體部的外周面上。
根據該構成,能夠通過形成在主體部的外周面的槽部來調整扭轉減振器的剛性。即,不像現有的扭轉減振器那樣將中央部設為小直徑,而能夠調整剛性。因此,能夠防止扭轉減振器的兩端部咬入螺旋彈簧的線間。
優選地,槽部以螺旋狀延伸。
優選地,槽部的卷繞方向與螺旋彈簧的卷繞方向相反。
優選地,槽部沿著主體部的軸向延伸。
優選地,槽部的寬度小于螺旋彈簧的線徑。
優選地,槽部具有底部和一對側壁部。一對側壁部隨著接近底部而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傾斜。
優選地,除形成有槽部的部位之外,主體部的直徑為恒定的。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的減振器裝置具備:第一旋轉構件、第二旋轉構件、螺旋彈簧以及上述中任一種扭轉減振器。第一旋轉構件配置為能夠旋轉。第二旋轉構件配置為能夠與第一旋轉構件相對旋轉。螺旋彈簧彈性地連結第一旋轉構件與第二旋轉構件。扭轉減振器配置在螺旋彈簧內。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防止扭轉減振器咬入螺旋彈簧的線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減振器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II-II線剖視圖。
圖3是扭轉減振器的立體圖。
圖4是扭轉減振器的側視圖。
圖5是示出配置在螺旋彈簧內的扭轉減振器的側視圖。
圖6是示出扭轉減振器的槽部的剖視圖。
圖7是圖4的VII-VII線剖視圖。
圖8是圖4的VIII-VIII線剖視圖。
圖9是圖4的IX-IX線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艾科賽迪,未經株式會社艾科賽迪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4430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