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輕量化容器的云服務動態調度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34587.7 | 申請日: | 2020-10-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9917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16 |
| 發明(設計)人: | 劉遙;楊軍;徐亮亮;張鑫一;劉若斌;王俊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6F9/48 | 分類號: | G06F9/48;G06F9/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崔玥 |
| 地址: | 100083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量化 容器 服務 動態 調度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一種基于輕量化容器的云服務動態調度方法及系統,方法包括:當各計算節點不為離線狀態時,主節點根據用戶發出的任務需求生成預案,并將預案寫入etcd數據庫中,并覆蓋上一次生成的預案;與預案中的ip相同的計算節點利用自身的docker服務創建容器;當容器創建成功且啟動成功時,則說明容器服務正常,此時用戶訪問服務正常容器內的服務;本發明利用docker創建容器,不需要進行硬件虛擬及運行完整操作系統等額外開銷,因此提高了系統資源的利用率;另外基于docker服務創建容器,由于直接運行于宿主內核,無需啟動完整的操作系統,因此會大大節約開發、測試部署的時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資源調度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基于輕量化容器的云服務動態調度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Docker和虛擬化技術的興起,解決了服務的一次創建和部署,可以在任意地方運行,具有更快速的啟動時間和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對于現有IT基礎架構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Paas和DevOps等領域的發展。
目前,各種云平臺的部署環境和服務所適配的環境主要針對x86平臺,但是在JS領域,隨著國產化融合需求的提出,對基于各種國產芯片、CPU和操作系統環境的統一融合的云服務的需求迫在眉睫,并且由于各種服務部署在完全不同的異構軟、硬件環境上,對所部署多實例服務的故障恢復和異構計算節點的自動故障處理的要求很高,因此,亟需研究一種能夠針對異構國產硬件環境的資源動態調度方法十分必要。
發明內容
基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輕量化容器的云服務動態調度方法及系統,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輕量化容器的云服務動態調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S1:主節點根據各計算節點收集的狀態信息判斷各計算節點是否為離線狀態;如果各計算節點為離線狀態,則主節點不給離線狀態的計算節點分配任務;如果各計算節點不為離線狀態,則執行“步驟S2”;
步驟S2:主節點根據用戶發出的任務需求生成預案,并將預案寫入etcd數據庫中,并覆蓋上一次生成的預案;
步驟S3:各計算節點判斷預案中的ip是否與自身的ip相同;如果相同,則執行“步驟S4”;如果不相同,則各計算節點無需操作;
步驟S4:計算節點利用自身的docker服務創建容器,并判斷容器是否創建成功;如果容器創建失敗,則執行“步驟S6”;如果容器創建成功,則執行步驟S5;
步驟S5:判斷容器是否啟動成功;如果容器啟動成功,則說明容器服務正常;如果容器啟動失敗,則執行“步驟S7”;
步驟S6:計算節點記錄創建失敗次數,并判斷創建失敗次數是否大于或等于設定創建失敗次數;如果創建失敗次數大于或等于設定創建失敗次數,則計算節點將預案改成“重新部署”狀態,并寫入etcd數據庫;如果創建失敗次數小于設定創建失敗次數,則返回“步驟S4”;
步驟S7:計算節點記錄重啟失敗次數,并判斷重啟失敗次數是否大于或等于設定重啟失敗次數;如果重啟失敗次數大于或等于設定重啟失敗次數,則計算節點將預案改成“重新部署”狀態,并寫入etcd數據庫;如果重啟失敗次數小于設定失敗次數,則增加重啟延時時間,并根據所述重啟延時時間重新啟動容器,并返回“步驟S5”;
步驟S8:主節點檢測到預案為“重新部署”狀態時,則返回“步驟S2”;
步驟S9:用戶訪問服務正常容器內的服務。
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當計算節點監測到上一次生成的預案被覆蓋后,則計算節點刪除根據上一次預案對應的容器。
可選地,所述主節點和所述計算節點分別部署在不同的機器上。
可選地,步驟S1具體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未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3458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