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3D打印義肢及其成型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29868.3 | 申請日: | 2020-10-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5488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01 |
| 發明(設計)人: | 劉玉璽;李愛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 主分類號: | B29C64/112 | 分類號: | B29C64/112;B29C64/386;B33Y10/00;B33Y50/00;B33Y80/00;A61F2/8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詢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901 | 代理人: | 張焱 |
| 地址: | 401331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打印 義肢 及其 成型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3D打印義肢及其成型方法。包括接受腔、位于接受腔內部的內襯墊和假肢肢體部分,所,所述接受腔和內襯墊采用3D打印機一體打印成型,所述內襯墊包括內襯墊上端和內襯墊下端,所述內襯墊上端沿圓周方向均勻開設有透氣孔,所述內襯墊下端設有空腔,且在空腔上預留有注料孔,所述注料孔上設有用于密封的端蓋,所述內襯墊下端外側纏繞有加熱用的電熱絲,所述空腔內填充有常態為固體,且受熱易液化的固體物質。本技術方案用以解決假肢接受腔與殘肢端部不適配,以及殘肢在接受腔內的透氣性不佳,影響使用者的穿戴體驗以及對殘肢端部造成二次損傷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3D打印義肢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接受腔是假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與殘肢接觸,支撐人體重量,控制假肢運動,穿著假肢舒服與否,完全取決于接受腔是否合適。可見,接受腔是影響假肢穿著舒適度和功能發揮的重要結構。
若接受腔的底端和患者殘肢的底端之間存在間隙,就會形成密閉空間,密閉空間使殘端受到的外界壓力小于殘肢側面和口型處受到的壓力,導致殘肢上的淋巴及靜脈回流受阻,就會產生殘端水腫,直至出現濕疹、水皰、慢性潰瘍,甚至在接受腔口型處出現嚴重的皮膚變化,殘肢因此會喪失承重能力,只能通過上部更緊的口型來承重,形成惡性循環。
傳統的假肢在進行穿戴的時候,由于接受腔和殘肢之間的透氣性不佳,在接受腔和假肢的接觸面上會產生大量的汗液,形成的汗液,不僅會影響假肢的穿戴體驗,還會使殘肢的皮膚長時間被汗液浸泡,使殘肢表皮受到損傷。
所以,為了實現殘端接觸與承重,接受腔的形狀要與殘端非常吻合適配。由于截肢患者的殘肢情況不同,假肢接受腔的形狀也是因人而異。傳統的手工石膏取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技師的經驗、手法、技巧等因素,難以保證準確性;且因操作復雜費時,需要反復試制修改,導致制作成本高,交付時間長;而且使用材料的各處軟硬度固定單一,難以達到最佳效果。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3D打印義肢及其成型方法,用以解決假肢接受腔與殘肢端部不適配,以及殘肢在接受腔內的透氣性不佳,影響使用者的穿戴體驗以及對殘肢端部造成二次損傷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3D打印義肢及其成型方法,包括接受腔、位于接受腔內部的內襯墊和假肢肢體部分,所述內襯墊和接受腔之間可拆卸式連接,所述假肢肢體部分和接受腔底端活動連接,所述接受腔和內襯墊采用3D打印機一體打印成型,所述內襯墊包括內襯墊上端和內襯墊下端,所述內襯墊上端沿圓周方向均勻開設有透氣孔,所述內襯墊下端設有空腔,且在空腔上預留有注料孔,所述注料孔上設有用于密封的端蓋,所述內襯墊下端外側纏繞有加熱用的電熱絲,所述空腔內填充有常態為固體,且受熱易液化的固體物質;
所述接收腔分為接受腔內層和接受腔外層,所述接受腔內層為帶有厚度的蜂窩狀結構,所述接受腔外層為圓滑過渡的曲面,所述接受腔外層將接收腔內層包覆其內,且二者之間固定連接,所述接收腔的蜂窩狀結構之間的每一個單元相互連通,所述接受腔外層的底端中部開設有第一進氣口,所述第一進氣口上設有將接收腔內部連通的第一進氣閥;
所述假肢肢體分為連接部和支撐部,所述連接部為中空的環形結構,且和接收腔底端固定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底端設有環形卡塊,所述支撐部的上端設有環形卡槽,所述連接部和支撐部之間卡接,且支撐部的上端邊緣和連接部的內壁之間密封,所述連接部的上部設有將連接部內側和外側連通的第二進氣閥。
進一步:所述內襯墊下端空腔內的固體物質為石蠟,因為石蠟的熔點是57~63℃,使用的時候,內襯墊下端外側的電熱絲的加熱溫度不需要太高就能使石蠟軟化甚至液化,當使用者的殘肢伸進接受腔的時候,殘肢的下端可以和接受腔的下端自適應,使殘肢下端達到最舒適的程度,且避免了殘肢下端與接受腔底端的剛性接觸,對殘肢下端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未經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2986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可撤換剛、柔性門柱足球門
- 下一篇:一種智能化的清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