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零件制造用冷卻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29489.4 | 申請日: | 2020-10-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83348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2 |
| 發明(設計)人: | 李海萼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海萼 |
| 主分類號: | F25D1/02 | 分類號: | F25D1/02;F25D17/02;F25D23/10;F25D25/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7000 湖南省婁底***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零件 制造 冷卻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件生產技術領域,尤其為一種汽車零件制造用冷卻裝置,包括外部殼體,所述外部殼體的上端中間位置處固定連接有電磁推桿,且電磁推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有擠壓板,所述擠壓板的下側設有固定塊,且固定塊的下端固定連接有橫板,所述橫板的左右兩端均固定連接有過濾板,且過濾板外部固定連接有外部殼體,所述橫板的下端左右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水箱,本發明中,通過設置的水噴頭,通過水噴頭將內部的外部殼體內部的熱氣降溫,再通過設置的排風扇將降溫后的熱氣排出,從而實現對內部的熱氣的降溫排出,避免造成大氣污染,同時通過設置的過濾板將水噴頭噴出的水過濾,重新回到水箱內部,從而實現水循環,避免對水資源的浪費。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件生產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汽車零件制造用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零部件作為汽車工業的基礎,是支撐汽車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因素,特別是當前汽車行業正在轟轟烈烈、如火如荼開展的自主開發與創新,更需要一個強大的零部件體系作支撐,整車自主品牌與技術創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礎,零部件的自主創新又對整車產業的發展產生強大推動力,他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沒有整車的自主品牌,強大零部件體系的研發創新能力難以迸發,沒有強大零部件體系的支撐,自主品牌的做大作強將難以為繼。
在現有技術中,汽車零部件通常以鑄件為主,在生產過程中,鑄件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一般的鑄件加工設備內部沒有冷卻裝置,就會造成操作工人的燙傷,同時在產生的熱氣會直接排進大氣中,造成大氣的污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零件制造用冷卻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零件制造用冷卻裝置,包括外部殼體,所述外部殼體的上端中間位置處固定連接有電磁推桿,且電磁推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有擠壓板,所述擠壓板的下側設有固定塊,且固定塊的下端固定連接有橫板,所述橫板的左右兩端均固定連接有過濾板,且過濾板外部固定連接有外部殼體,所述橫板的下端左右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水箱,且水箱的一側固定連接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冷熱轉換箱,且冷熱轉換箱的下端固定連接有外部殼體,所述冷熱轉換箱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抽水泵,所述且外部殼體的后端左右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抽風機,所述外部殼體的內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一端左右兩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板,所述固定板的內部兩側均轉動連接有夾緊板。
優選的,所述抽水泵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一進水管,且第一進水管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位于左側的水箱,所述第一進水管的外部固定連接有固定塊。
優選的,所述第一進水管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進水管,且第二進水管的外部與夾緊板密切接觸,所述第二進水管的外部固定連接有擠壓板,且第二進水管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一進水管。
優選的,所述支撐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彈簧,且彈簧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夾緊板。
優選的,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上端下側固定連接有呈左右對稱設置的水噴頭。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中,通過設置的第一進水管、第二進水管、抽水泵、水箱及冷熱轉換箱,通過設置的抽水泵帶動水箱內部的冷熱轉換箱的內部冷卻水排進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內部,從而實現對固定塊和擠壓板冷卻,從而實現在對汽車零件生產時對汽車零件的冷卻,同時在冷卻過程中,通過設置的彈簧帶動夾緊板對第二進水管的夾緊,防止在移動過程中,第二進水管掉落,影響使用效果,造成危險;
2、本發明中,通過設置的水噴頭、抽風扇及過濾板,通過水噴頭將內部的外部殼體內部的熱氣降溫,再通過設置的排風扇將降溫后的熱氣排出,從而實現對內部的熱氣的降溫排出,避免造成大氣污染,同時通過設置的過濾板將水噴頭噴出的水過濾,重新回到水箱內部,從而實現水循環,避免對水資源的浪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海萼,未經李海萼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2948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