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手機定位信息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24522.4 | 申請日: | 2020-10-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3407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方正;羅建武;王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6F16/2458 | 分類號: | G06F16/2458;G06F16/28;G06F16/29;H04W4/021;H04W4/029;H04M1/2757;G06Q50/26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 地址: | 10060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手機 定位 信息 自然保護 人類 活動 監管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手機定位信息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該基于手機定位信息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包括:采集模塊,其被配置為基于手機定位信息采集該自然保護地內的人員活動軌跡;處理模塊,其被配置為基于人員的活動軌跡與自然保護地的預設區域,通過第一預設條件,將其歸類于不同的人員分類體系內,并記錄各預設區域內的各人員分類體系的活動數量;定時模塊,其被配置為設定時間周期T1,經過時間周期T1發送監管指令信號至監管模塊;該基于手機定位信息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便于幫助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的關系,為自然保護地規劃、建設、管理、保護和評估等提供依據。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活動監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手機定位信息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
背景技術
自然保護地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近年來,隨著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專項行動的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內的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得到了有效清理和整治。但是,自然保護地內人類活動干擾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路網、航道等分布密集的保護區,外來人員、游客、驢友等人員頻繁進出自然保護地,監管難度大。如何從“管設施”轉向“管人員”,是破解當前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關鍵。
現有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技術方法包括: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視頻監控、哨卡登記。衛星遙感和無人機遙感只能監測到建筑物、土地利用變化等這類地表覆被形式的變化,無法對人員的進出加以防控;視頻監控在自然保護地內布設成本高,維護難度大,無法形成空間上的有效的覆蓋,存在大面積的盲區;哨卡登記僅可以在主要道路上實現對人員和車輛的管控,但對進入自然保護地后的人員和車輛的行為無法跟蹤,并且哨卡登記的方式落后,相關數據難以實時進行匯總分析,存在“走人情”等漏洞。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各地和許多自然保護地,尤其是自然公園,對于開展戶外體驗、研學活動、自駕出行等旅游產業的呼聲日益高漲,由此對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監管工作帶來的挑戰和壓力也將更加艱巨。但從目前的監管能力來看,我們對在自然保護地內的人員數量、進出位置、活動軌跡、停留區域、活動時間等信息都無從掌握。這些重要信息的缺失限制了生態環境部門監管能力的發揮,不利于對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風險防控。
移動通信網絡為保證手機與基站的正常通訊,會記錄到手機的相關操作或控制信息,如手機在網絡中的開關機、通信、周期性位置變更、位置切換等行為,從而生成定位數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移動通信網絡服務商均可對用戶個體或群體的位置進行實時監控。手機定位大數據已在人員和車輛管理、交通調度、智慧物流、應急救援、公共安全、趨勢預測等多項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現有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技術方法,總的來看,一是注重對建筑設施的監測,忽視了人員本身進出自然保護地,以及在自然保護地內的行為影響;二是建設和運維成本高,需要布設供電、通訊、傳感器等設施設備,對于復雜地形和環境的自然保護地而言,要形成有效的監控覆蓋是不可能的;三是技術手段落后,數據時效性低,難以進行結構化的統計與分析。
本發明基于成熟的移動通信定位技術,在每天形成的定位大數據中,按照行為特征,自動識別自然保護地內人員活動類別,實時統計并評估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強度,便于幫助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的關系,為自然保護地規劃、建設、管理、保護和評估等提供依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的基于手機定位信息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基于手機定位信息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包括:
采集模塊,其被配置為基于手機定位信息采集該自然保護地內的人員活動軌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2452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信息記錄介質、信息記錄方法、信息記錄設備、信息再現方法和信息再現設備
- 信息記錄裝置、信息記錄方法、信息記錄介質、信息復制裝置和信息復制方法
- 信息記錄裝置、信息再現裝置、信息記錄方法、信息再現方法、信息記錄程序、信息再現程序、以及信息記錄介質
- 信息記錄裝置、信息再現裝置、信息記錄方法、信息再現方法、信息記錄程序、信息再現程序、以及信息記錄介質
- 信息記錄設備、信息重放設備、信息記錄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記錄介質
- 信息存儲介質、信息記錄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記錄設備、以及信息重放設備
- 信息存儲介質、信息記錄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記錄設備和信息回放設備
- 信息記錄介質、信息記錄方法、信息記錄裝置、信息再現方法和信息再現裝置
- 信息終端,信息終端的信息呈現方法和信息呈現程序
- 信息創建、信息發送方法及信息創建、信息發送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