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21641.4 | 申請日: | 2020-10-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0858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6 |
| 發明(設計)人: | 黃振興;王耿;王濤;廖家林;阮文權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10 | 分類號: | C02F3/10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仇鈺瑩 |
| 地址: | 214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氧化鈣 生物 復合 片劑 制備 方法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屬于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本發明通過采用聚乙烯醇作為包埋劑,過氧化鈣作為釋氧劑,生物炭作為填充劑制備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本發明以聚乙烯醇作為包埋劑,可以彌補過氧化鈣與水反應過快的缺點,實現平穩緩慢釋氧;并以生物炭作為填充材料,提高了內部孔隙率,使釋氧時長和總釋氧量得到顯著提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屬于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河道黑臭現象是我國很多城市都存在的問題,黑臭河道不僅影響著市容市貌,更對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河道變黑變臭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外源有機污染物的不斷匯入以及沉積物中的營養物質持續釋放。隨著我國對環境治理的不斷重視,很多河道都通過截污納管等措施減少了外源污染的輸入。當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底泥中積存的污染物對水體的影響就會凸顯出來,這也是很多河道治理后返黑返臭的原因。研究表明,提高泥水界面的溶解氧濃度能夠有效促進底泥中有機物的降解,并控制氮磷的釋放。
過氧化鈣是目前廣泛應用的環境友好型化學釋氧劑,通過投加過氧化鈣能夠提高水體的溶氧,且相較傳統的人工曝氣,其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簡便等諸多優點。由于過氧化鈣與水接觸后,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反應釋放氧氣,若直接投加粉末狀或漿液狀過氧化鈣進行水體修復,會導致溶解氧大幅上升甚至達到飽和,致使氧氣以氣泡形式溢散。伴隨反應會生成的大量Ca(OH)2,使水體pH迅速上升并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因此需要采用控釋技術使過氧化鈣緩慢反應,減小對水生態環境的沖擊,獲得長期釋氧的效果。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通過采用聚乙烯醇作為包埋劑,過氧化鈣作為釋氧劑,生物炭作為填充劑制備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本發明以聚乙烯醇作為包埋劑,可以彌補過氧化鈣與水反應過快的缺點,實現平穩緩慢釋氧;并以生物炭作為填充材料,提高了內部孔隙率,使釋氧時長和總釋氧量得到顯著提高。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的制備方法,所述方法是先將生物炭和過氧化鈣進行混合均勻,再加入聚乙烯醇溶液進行包埋,經壓片、干燥得到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其中,聚乙烯醇作為包埋劑,過氧化鈣作為釋氧劑,生物炭作為填充劑制備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是先將生物炭和過氧化鈣進行混合均勻,再加入聚乙烯醇溶液進行包埋,經壓片、干燥得到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聚乙烯醇溶液的質量分數為0.5-4%(g/g),聚乙烯醇水溶液的添加量為過氧化鈣粉末質量的20-30%(%為質量比g/g)。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填充劑為生物炭、人造沸石、天然沸石和火山巖中的一種或多種。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生物炭和過氧化鈣的質量比為1:(0.5-3)。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生物炭研磨過60目篩,與過氧化鈣粉末按質量比1:2加入燒杯中,并均勻混合;加入質量分數為2.5%的聚乙烯醇水溶液,添加量為過氧化鈣-生物炭混合物質量的1/4;攪拌均勻后轉移至手工壓片機模具中,壓制成片劑。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生物炭需要進行前處理:將生物炭用1mol·L-1的鹽酸浸泡1.5-2.5h后,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至中性,再用1mol·L-1氫氧化鈉浸泡1.5-2.5h后,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至中性,超聲清洗去除雜質,于105℃烘箱中烘干備用。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上述方法制備得到的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種上述過氧化鈣-生物炭復合片劑在水體增氧或防治水體黑臭中的應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2164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