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3D打印義肢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19158.2 | 申請日: | 2020-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5353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2 |
| 發明(設計)人: | 劉玉璽;李愛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A61F2/60 | 分類號: | A61F2/60;A61F2/80;A61H7/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萃智邦成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31 | 代理人: | 許攀 |
| 地址: | 400037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打印 義肢 | ||
該發明涉及假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3D打印義肢,所述接受腔為雙層結構,所述雙層結構包括內層和殘肢接觸的接觸層和與連接件固定連接的支撐層,所述接觸層和支撐層之間設有安裝間隙,所述接觸層上均勻開設有環形的進氣孔,所述假肢腳掌的底面上設有與之固定連接的彈性氣囊,所述彈性氣囊與假肢腳掌接觸面上設有排氣口,所述排氣口上設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一端與排氣口固定連接,所述進氣管的另一端穿過假肢腳掌與連接件的內部與安裝間隙之間連通,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接受腔和殘肢之間的透氣性能不佳,容易使殘肢受到損傷的問題,以及在接受腔內開設透氣孔容易在成運動過程中殘肢和接受腔之間脫離的問題。
技術領域
該發明涉及假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3D打印義肢。
背景技術
由于疾病、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各種各樣的傷害已經給社會帶來了成百上千萬截肢者,尤其是最近幾十年來,隨著工業、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截肢者數量越來越龐大。根據中國殘聯2012年公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達到8500萬人,其中下肢的殘疾人占71%。而這些患者重新站起來只能安裝假肢或者借助于其他器具,而目前的假肢裝置都是利用負壓聯結殘肢達到支撐行走的目的,即殘肢包容在假肢接受腔內,殘肢與接受腔腔口全接觸,密閉,利用接受腔內的負壓實現接受腔的自身懸吊。患者佩戴假肢進行站立、行走等基本活動時,人體重力經由假肢接受腔傳遞到地面,同時地面反作用力也由假肢、接受腔傳遞給殘肢,達到殘肢控制假肢的站立、行走的運動功能,并能幫助避免殘肢與接受腔的滑動和傾斜。
在患者穿戴假肢的時候,殘肢和假肢的接受腔之間透氣性較差,長時間穿戴容易導致殘肢皮膚在汗液的浸泡下造成損傷,在現有技術中,通過在接受腔內開設透氣孔的方式,來對接受腔內進行透氣和降溫,但是這種方式破壞了殘肢和接受腔內的吸附環境,使殘肢和接受腔的側壁之間的吸附壓力降低,當假肢離開地面時,若患者假肢甩動弧度較大,假肢接受腔和殘肢之間極易出現脫離的情況,嚴重影響到患者使用殘肢的用戶體驗。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3D打印義肢,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接受腔和殘肢之間的透氣性能不佳,容易使殘肢受到損傷的問題,以及在接受腔內開設透氣孔容易在成運動過程中殘肢和接受腔之間脫離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包括接受腔、假肢腳掌和用以將二者連接的連接件,所述接受腔為雙層結構,所述雙層結構包括內層和殘肢接觸的接觸層和與連接件固定連接的支撐層,所述接觸層和支撐層之間設有安裝間隙,所述接觸層上均勻開設有環形的進氣孔,所述假肢腳掌的底面上設有與之固定連接的彈性氣囊,所述彈性氣囊與假肢腳掌接觸面上設有排氣口,所述排氣口上設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一端與排氣口固定連接,所述進氣管的另一端穿過假肢腳掌與連接件的內部與安裝間隙之間連通,所述接受腔的接觸層上設有均勻分布的貫通槽,所述貫通槽內設有與之匹配的防滑條,所述防滑條的寬度從后端至前端逐漸變小。本文中所述假肢即為義肢。
進一步限定,所述彈性氣囊在常態下的形狀與假肢腳掌的底面形狀一致,且彈性氣囊與地面的接觸面與地面平行,其有益之處在于,保證氣囊和底面接觸時,假肢腳掌的穩定性。
進一步限定,所述彈性氣囊上設有單向進氣閥,所述進氣管上設有單向排氣閥,其有益之處在于,當假肢脫離地面時,氣囊從外界進行吸氣,避免接受腔內的空氣被吸入至氣囊內,造成接受腔內負壓,使殘肢受到損害,其次避免殘肢內的熱空氣被吸入氣囊內,在假肢腳掌與地面接觸時再將熱空氣擠壓至接受腔內,使接受腔內的降溫效果變差。
進一步限定,所述進氣管為彈性軟管,以為假肢在行進的時候,會出現彎曲等形狀變化,進氣管選用彈性軟管不會對假肢的形狀變化產生干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未經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1915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