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農田溝道蓄水及排水控制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18448.5 | 申請日: | 2020-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4301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友貞;于鳳存;沈濤;劉佳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站) |
| 主分類號: | E02B11/00 | 分類號: | E02B11/00;E02B13/00;G05D9/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0001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農田 溝道 蓄水 排水 控制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田溝道蓄水及排水控制系統,包括溝道、溝道水位計、田塊、地下水位計、土壤墑情測定儀、自動控制閘門、智能控制系統;本發明可實現農田排水溝控制排水及蓄水全過程實時監控與管理;控制方式靈活,全自動、半自動與手動相結合,保證了系統的可靠性、靈活性;本系統具有時效性強、效率高、信息量大和精度高等特點,直觀性強,操作方便,價格低廉,易于推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田溝道蓄水及排水控制系統,屬于農田水利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適度排水是農田澇漬治理區普遍遵從的理念。控制排水對排水進行控制,可以根據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排水,實現增加作物對水分的利用,提高降雨利用率,調控地表、地下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目前,國內外控制排水技術主要應用田間,本發明是對農田排水溝水位和地下水位進行控制,包括干溝、支溝、農溝和毛溝,實現適度排水和對農田水資源的調控及改善生態環境。本發明對排水區緩解農田水資源短缺、改善農田生態環境、調控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具有重要意義。
排水區域治理一般都要綜合考慮澇漬、干旱及生態環境,本發明是實現區域農田綜合治理的有效途徑。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對排水溝進行控制,而不僅僅對田間排水進行控制。
排水溝水位控制是通過控制建筑物或設施實現的,不同時期溝水位的控制是不一樣的,如汛期要滿足排澇的要求,非汛期應考慮水資源調控的需要。控制水位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滿足排澇期排澇要求、蓄水期蓄水要求及排水溝所在區域農作物對排澇防漬及鹽堿化的要求,同時還應考慮改善生態環境的要求,制定水位控制運用規則。根據制定的水位控制運用規則,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實現水位的自動控制。
控制建筑物一般為水閘,也可以根據排水溝的控制斷面尺寸選取適宜的控制設施,如對控制斷面較小的排水溝可以選取簡易閘門。
農田排水區地下水位的控制是根據種植的作物排水指標,通過排水系統的規格標準實現的,即排水系統的溝深、溝距及斷面尺寸應保證發生某頻率的降水農田地下水位在規定的時間排至規定的深度,排水溝水位的控制也應保證發生同樣頻率的降水農田地下水位在規定的時間排至規定的深度。
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生長階段排水指標是不一樣的,區域農作物排水指標應根據試驗研究成果綜合確定。安徽省淮北地區主要種植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綜合分析得出:旱作物地面允許排水時間為1天,排水期地下水位在3天降至地表以下0.4-0.5m;水稻在曬田期地下水位應排至地表以下0.3-0.4m。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農田溝道蓄水及排水控制系統,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農田溝道蓄水及排水控制系統,包括溝道、溝道水位計、田塊、地下水位計、土壤墑情測定儀、自動控制閘門、智能控制系統;
所述溝道水位計安裝在溝道處,溝道水位計用來測量溝道內的水位;
所述地下水位計安裝在田塊處,地下水位計用來測量田塊處的地下水位;
所述土壤墑情測定儀安裝在田塊處,所述土壤墑情測定儀用來測量田塊處的土壤墑情;
所述自動控制閘門用來控制溝道的排水;
所述智能控制系統結合收集到的溝水位、地下水埋深等數據,結合作物種類和生育階段等信息,判斷是否達到閘門開啟條件,并通過自動控制閘門開啟與關閉來控制排水溝的水位。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土壤墑情測定儀為土壤水分測定儀,所述土壤水分測定儀用來測量田塊處的土壤水分。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溝道水位計和地下水位計以2-4小時的時間間隔定時監測、記錄、儲存并同時傳送至智能控制系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站),未經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站)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1844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