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15742.0 | 申請日: | 2020-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5721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11 |
| 發明(設計)人: | 孫碩;孫德修;孫垂國;徐兆萬;魏文慶;宋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航維骨科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F2/44 | 分類號: | A61F2/4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1205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吸收 融合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由內芯和表層組成,所述表層與內芯表面緊密結合,所述表層完全包裹內芯,所述內芯采用機械強度較高的可吸收材料,如:人體內可吸收的鎂合金材料,所述表層采用另一種保持固態的可吸收材料,如:聚乳酸材料,所述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外形為筒形,側壁開孔,其上下表面均設有凸刺或鋸齒。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
背景技術
椎間融合技術是脊柱外科主要的手術方式之一,利用椎間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將病損椎間隙撐開、壓縮及穩定,即可解除病變所帶來的脊椎不穩、疼痛等問題。其一般成型為圓筒狀。醫生在給病人行椎間融合術時,一般則是在病人身體其他地方切割一小塊骨骼作為骨誘導材料,并將其固放于相應圓筒狀結構的椎間融合器內,以使相臨兩椎體生長骨骼連接為一體。如此,即實現病人兩椎體之間在術后融合而形成一整體。目前,常用的材料有PEEK(聚醚醚酮)或鈦,這兩種材料不被人體吸收,因此,術后需要留在體內,阻擋了大部分椎體的融合,降低了連接強度。
近年來可吸收椎間融合器逐步用于臨床,克服了上述缺陷,如中國專利公開號CN1436518A公布了由聚乳酸材質而制作的可吸收融合器研制過程,但其強度有待提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克服了上述缺陷。
所述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由內芯和表層組成,所述表層與內芯表面緊密結合,所述表層完全包裹內芯,所述內芯采用機械強度較高的可吸收材料,如:人體內可吸收的鎂合金材料,所述表層采用另一種保持固態的可吸收材料,如:聚乳酸材料,所述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外形為筒形,側壁開孔,其上下表面均設有凸刺或鋸齒。
有益效果:所述人體內可吸收的鎂合金材料,固態機械強度較高,但其固態時間較短,與體液接觸后易分解被吸收,不符合椎體生長周期要求,所述聚乳酸材料與體液接觸后固態時間也較短,且其機械強度較低,本發明所述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其結構設計利用兩種材料疊加,制造出來的可吸收椎間融合器,機械強度滿足椎體強度的要求且延長了保持機械強度的時間,克服了上述缺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由內芯1和表層2組成,所述表層2與內芯1表面緊密結合,所述表層2完全包裹內芯1,所述內芯1采用機械強度較高的可吸收材料,如:人體內可吸收的鎂合金材料,所述表層2采用另一種保持固態的可吸收材料,如:聚乳酸材料,所述一種可吸收椎間融合器外形為筒形,側壁開孔,其上下表面均設有凸刺或鋸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航維骨科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東航維骨科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1574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