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集雨型水庫水質提升治理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05941.3 | 申請日: | 2020-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40932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06 |
| 發明(設計)人: | 王振華;李青云;龍萌;胡艷平;朱引;趙良元;李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1/00;C02F101/10;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武漢楚天專利事務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 地址: | 430010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集雨型 水庫 水質 提升 治理 方法 | ||
1.一種集雨型水庫水質提升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外源截污-水體凈化-底泥控污-生態修復-管理維護”技術體系,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對水庫進行調查分析,獲得水庫污染來源和營養鹽的時空分布特征,所述水庫污染來源包括外源徑流入庫量、水體營養鹽存量、底泥營養鹽釋放量,所述營養鹽的時空分布特征包括水體營養鹽濃度和形態分布特征;
步驟2、根據調查分析獲得的水庫污染來源,采取生態溝渠、生態緩沖帶和人工濕地技術進行庫周面源徑流攔截;
步驟3、結合庫區各部位水體營養鹽濃度和形態分布特征,采取投加環保型絮凝材料、布設生態網膜、曝氣增氧、構建移動式生物浮島技術,分區域實施水體營養鹽削減;
步驟4、結合庫區各部位底泥營養鹽分布特征與庫區地形,采取
原位覆蓋、原位鈍化技術分區域實施底泥營養鹽控制;
步驟5、水生植物恢復重建:在水庫水質改善后,逐步恢復重建水體及岸坡水生植物群落,依靠水生植物的自然生長繁殖,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并對水體及底泥中營養鹽進行持續凈化;
步驟6、水生動物優化調控:在精準治污基礎上實施水生動物優化調控技術,通過食物鏈調控水體中營養鹽循環;
步驟7、水庫治理后的運行管理維護:對系統治理后的生態工程進行管理維護,確保治理效果能夠長期穩定保持;
步驟1具體包括:通過調查走訪和實地觀測,分析確定水庫的污染來源;通過對水庫壩前、庫灣和庫尾不同區域水體和底泥的采集分析,確定營養鹽的時空分布特征,并結合特定水庫的功能和對水質提升治理的目標要求,明確不同來源營養鹽負荷削減指標;
步驟2中所述庫周面源徑流攔截是對庫周水田、坡耕地、魚塘、村鎮徑流入庫的營養鹽進行攔截,攔截技術為生態緩沖帶、生態溝渠和人工濕地的一種或多種組合,步驟2具體實施步驟包括:
(1)針對徑流入庫重點部位建設生態溝渠,采用土渠或格賓基腳+土坡、混凝土基腳+土坡的形式放坡修建生態攔污渠,邊坡根據放坡長度考慮設置生態磚或采用鉸接式護坡,并在入庫口設置攔污柵;護坡植物以各種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為主要材料,根據原有河岸的植被狀況,水生植物選擇以蘆葦、荷花土著植物種類為主;
(2)在庫區與農田交界區域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生態緩沖帶或人工濕地,減少來自農業區的氮、磷營養物質進入水庫;
(3)在村鎮污水排放處構建表面流人工濕地;
步驟3中,水庫水體溶解態營養鹽較高的壩前區域,噴灑環保型絮凝材料;顆粒態營養鹽較高的庫尾區域,采取生態網膜技術;溶解氧較低的庫灣區域實施曝氣復氧;水體較深、透明度較低、沉水植物種植困難的庫中區域構建移動式生物浮島;
步驟4中,所述水庫底泥營養鹽原位控制是采取原位覆蓋、原位鈍化技術,分區精準控制底泥營養物質釋放,壩前底泥營養鹽高釋放區采取原位覆蓋技術,庫尾或庫灣底泥營養鹽低釋放區或難以實施原位覆蓋區域,采取原位鈍化技術,投加環保型絮凝材料;
步驟7具體包括:對生態溝渠、生態緩沖帶、生物浮島、人工濕地生態工程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淤堵、植被死亡、碎屑殘留問題,進行人工疏淤、補栽、收割、清理管理維護工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集雨型水庫水質提升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式生物浮島由水面漂浮平臺、固載微生物材料、動力推進系統組成,固載微生物材料選擇碳纖維、聚氨酯纖維、人工水草、包埋微生物凝膠小球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將固載微生物材料浸泡于微生物菌劑溶液中進行預掛膜,微生物菌劑選擇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聚磷菌、芽孢桿菌、類球紅細菌和植物乳桿菌任意一種或者復合而成,待掛膜成熟時,將其固定于水面漂浮平臺底部,在動力推進系統帶動下,利用固載微生物材料表面的生物膜對水體中的營養鹽進行凈化。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集雨型水庫水質提升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所述水生植物恢復重建中涉及的水生植物為美人蕉、菖蒲、蘆竹、梭魚草、浮葉眼子菜、荇菜及睡蓮的一種或多種組合,挺水植物在岸坡正常水位線上下50 cm內種植,其中,水生美人蕉的種植密度為10-15株/m2,菖蒲種植密度為20-25株/m2,蘆竹和梭魚草的種植密度為30-40株/m2;浮葉植物的種植密度為20~30叢/m2水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未經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05941.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