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地應力軟巖地層的聯絡排煙道上跨既有隧道的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05098.9 | 申請日: | 2020-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9654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18 |
| 發明(設計)人: | 李青山;陳桂虎;冷杰;覃文華;陳梟;蒲宏斌;茍志偉;徐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D9/00 | 分類號: | E21D9/00;E21D9/14;E21D11/00;E21D11/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蔣麗 |
| 地址: | 610073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地 應力 地層 聯絡 煙道 既有 隧道 施工 方法 | ||
本申請提供了高地應力軟巖地層的聯絡排煙道上跨既有隧道的施工方法,涉及上跨既有隧道技術領域,施工步驟如下:S1.從輔助橫洞開挖聯絡排煙道,開挖至立體交叉段后采用機械開挖;S2.在立體交叉段,從聯絡排煙道的仰拱及底板設置注漿鋼管,對聯絡排煙道隧底進行注漿加固;通過采用機械開挖,并對聯絡排煙道的隧底進行注漿加固,能夠有效的防止軟巖變形,避免對既有隧道造成影響,同時也避免聯絡排煙道發生隆起、開裂等情況。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上跨既有隧道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高地應力軟巖地層的聯絡排煙道上跨既有隧道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在成蘭鐵路的云屯堡隧道救援站設計中,聯絡排煙道上跨既有隧道與平行排煙道連通,而云屯堡隧道的地質情況特殊,其位于岷江(斷裂)右側呈南北方向布置,隧區位于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側的地形急變帶,地質構造分屬龍門山褶皺斷裂帶、西秦嶺褶皺斷裂帶、岷江斷裂組成的川西北“A”字形構造,具有“四極三高五復雜”(四極:地形切割極為強烈、構造條件極為復雜活躍、巖性條件極為軟弱破碎、地震效應極為顯著;三高:高地殼應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質災害風險;五復雜:復雜的構造運動歷史、復雜的構造形跡、復雜多變的復理巖建造、復雜的地應力環境、復雜的地下水條件)的地質特征,整個施工環境的巖性為千枚巖、炭質千枚巖等巖石強度小于5MPa條件下,容易發生群洞效應,在既有隧道上新建結構施工會導致應力重分布,誘發軟巖再次變形,會對既有隧道產生影響,如何在避免群洞效應和對既有隧道產生影響的情況下施作聯絡排煙道,成為工程的難點。
申請內容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地應力軟巖地層的聯絡排煙道上跨既有隧道的施工方法,其采用機械開挖,并對聯絡排煙道的隧底進行注漿加固,能夠有效的防止軟巖變形,避免對既有隧道造成影響,同時也避免聯絡排煙道發生隆起、開裂等情況。
本申請的實施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高地應力軟巖地層的聯絡排煙道上跨既有隧道的施工方法,應用于高地應力軟巖地層的地質條件,在既有隧道的上方施作小凈距立體交叉的聯絡排煙道,聯絡排煙道一端連通平行排煙道,聯絡排煙道另一端連通輔助橫洞,平行疏散導洞通過輔助橫洞通向外界,施工步驟如下:
S1.從輔助橫洞開挖聯絡排煙道,開挖至立體交叉段后采用機械開挖;
S2.在立體交叉段,從聯絡排煙道的仰拱及底板設置注漿鋼管,對聯絡排煙道隧底進行注漿加固。
進一步的,S1步驟中除立體交叉段可采用機械開挖或爆破開挖。
進一步的,所述爆破開挖采用微振動爆破。
進一步的,所述爆破開挖的單點振速不大于3cm/s。
進一步的,所述注漿加固的注漿加固孔呈梅花狀分布,且注漿加固孔間間距為0.7m-0.9m。
進一步的,所述既有隧道包括單洞雙線鐵路隧道和平行疏散導洞,所述交叉段包括第一交叉段和第二交叉段。
進一步的,第一交叉段和第二交叉段之間的聯絡排煙道的底板設置注漿鋼管,對聯絡排煙道隧底進行注漿加固。
進一步的,所述聯絡排煙道靠近輔助橫洞的入口段采用機械開挖。
進一步的,在從輔助橫洞開挖聯絡排煙道前,從輔助橫洞開挖聯絡排煙道一側沿輔助橫洞的徑向進行注漿加固形成注漿加固段;開挖前,從輔助橫洞向聯絡排煙道的上方施作中管棚,然后在聯絡排煙道開挖范圍頂部初支鋼架并增設錨管鎖固;開挖聯絡排煙道,在入口處連立5榀鋼架進行加固;繼續開挖,并在入口段的拱頂沿其徑向設置若干注漿鋼花管形成加固段。
進一步的,以開挖點為起點計,所述注漿加固段在與聯絡煙道的銳角交叉方向的長度是鈍角交叉方向的長度的兩倍。
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鐵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05098.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