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樹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樹脂成形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03652.X | 申請日: | 2020-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7742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02 | 
| 發明(設計)人: | 高田直毅;平野義和;坂井秀行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和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29C45/27 | 分類號: | B29C45/27;B29C33/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達劉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劉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樹脂 成形 制造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樹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樹脂成形裝置。本發明防止將脫模膜用于針狀閘口方式的轉移樹脂成形方法時可能會產生的脫模膜剝離或翻翹等弊病而不會使步驟或構成高度復雜化。本發明制造方法中于合模位置從在第一模具1與第二模具2之間所形成的模腔3的底面形成開口的閘口GT,將樹脂注入成形;該方法中將具有厚度方向上貫通的穿通孔5a的脫模膜5以穿通孔5a與閘口GT重疊的方式配置于模腔3包含底面的內面;該方法包含配置推壓流道構件6的步驟,推壓流道構件6具有推壓面61,用來在合模時于合模位置推壓脫模膜5中穿通孔5a周圍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使其緊密貼合于模腔底面,推壓流道構件6在合模時形成穿通孔5a與模腔3的連通流道7。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于樹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該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樹脂成形裝置,該樹脂成形品借由從設置于模腔底面的閘口注入樹脂的“針狀閘口方式”而形成。
背景技術
關于轉移樹脂成形,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已提案針狀閘口方式(或是針尖形閘口方式),其是在對應于成形品的并非側面的表面的位置、亦即在成形模具中的模腔底面設置閘口,而從此閘口注入樹脂。
針狀閘口方式一般的優點在于,例如:閘口痕跡較小而不顯眼;易于達成多點化、多件獲取;易獲得均等的壓力分布等。特別是就IC晶片等樹脂封裝成形而言,亦可獲得“閘口殘留不會形成在電路基板上”的優點。
另一方面,就該轉移樹脂成形而言,知悉以下技術:將脫模膜配置于模腔的包含底面的內面,并使該脫模膜夾設于樹脂與模腔之間,借此,成形品易從模腔脫離,可防止脫模時對成形品造成損傷。
然而,就該針狀閘口方式而言,尚未見過使用脫模膜的例子。
認為其原因在于,就針狀閘口方式而言,若將脫模膜配置在模腔內面,則會導致脫模膜覆蓋閘口,為此,變成必須在該脫模膜中與閘口對應的部分設置孔部,因此可能會有弊病產生。
具體說明如下。由于脫模膜因負壓抽吸而吸附于模腔內面,因此,若如前述般在脫模膜將孔部開孔,則空氣會從此孔部漏出,而閘口周圍的脫模膜的吸附力會變弱。如此,由于樹脂注入充填時的壓力,孔部周圍的脫模膜會從模腔內面剝落,而可能會有“因樹脂從此間隙進入而引起成形不良”這般弊病產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9-111692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課題,實現將脫模膜適用于針狀閘口方式的轉移樹脂成形方法而發揮其雙方的優點,同時能防止“注入樹脂時可能會產生的脫模膜的剝離或翻翹等弊病”。
亦即,依本發明的樹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是從“在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所形成的模腔的底面形成開口的閘口”,向該模腔注入樹脂而成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貫通的穿通孔的脫模膜,以該穿通孔與該閘口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該模腔的包含底面的內面,
另一方面,預先配置推壓流道構件,其具有推壓面,該推壓面在合模時推壓該脫模膜中的該穿通孔周圍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使其緊密貼合模腔底面,并且,該推壓流道構件在合模時將連通該穿通孔與模腔的連通流道加以形成,
將該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加以合模,
從該閘口經由該穿通孔及連通流道,將樹脂注入該模腔,使該樹脂硬化。
又,本發明亦可為樹脂成形裝置,其在形成于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的模腔的底面設置有閘口,并從該閘口向該模腔注入樹脂而成形,
該樹脂成形裝置,具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和株式會社,未經東和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0365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