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目標重跟蹤的多目標粒子濾波檢測前跟蹤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02472.X | 申請日: | 2020-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1550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10-20 |
| 發明(設計)人: | 陳霄;潘凱;劉光宏;韓闊業;薛安克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S13/72 | 分類號: | G01S13/72;G06N3/0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楊舟濤 |
| 地址: | 310018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目標 跟蹤 多目標 粒子 濾波 檢測 方法 | ||
1.一種基于目標重跟蹤的多目標粒子濾波檢測前跟蹤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初始化參數:雷達掃描周期T、觀測總幀數K、粒子群中粒子個數N、雷達個數R,目標跟蹤航跡的幀長度leni,距離、多普勒以及方位空間單元距離分別為Dr,Dd,Db,誤差閾值Error;
步驟2、讀取多個雷達的第k幀量測其中,表示第r個雷達的第k幀回波數據的量測單元(m,n,p)中的量測,m、n、p分別表示距離單元、多普勒單元以及方位單元;
步驟3、對k-1時刻的跟蹤目標集Taxe={f1,k-1,,f2,k-1…fTm,k-1}中的目標進行跟蹤,Tm為跟蹤集中目標個數,每個目標fi,k-1均擁有一個跟蹤粒子群Pi,k-1={pi,1,k-1,pi,2,k-1…pi,N,k-1},其中pi,j,k-1表示第i個目標k-1時刻的第j個粒子;
步驟3.1、令i=1;
步驟3.2、對第i個目標的跟蹤粒子群Pi,k-1={pi,1,k-1,pi,2,k-1…pi,N,k-1}中的每個粒子進行狀態轉移,從而得到目標的跟蹤粒子群Pi,k={pi,1,k,pi,2,k…pi,N,k},每個粒子的狀態變量為和存在變量Ei,j;
步驟3.3、令r=1,j=1,計算跟蹤粒子群中每個粒子的多雷達權值,具體步驟為:
步驟3.3.1、比較目標第j個粒子的Ei,j是否大于0,如果是,進入步驟3.3.2,否則,計算粒子基于第r個雷達的權值為1,并轉到步驟3.3.4;
步驟3.3.2、計算第j個粒子對應第r個雷達下的距離多普勒以及方位值
(xr,yr)代表第r個雷達位置;
步驟3.3.3、計算k時刻目標i第j個粒子基于第r個雷達的權重
(m,n,p,k)為k時刻,粒子的值在此雷達量測空間中的單元位置;σn代表標準差,Lr表示與距離有關的衰減常數,Ld表示與多普勒有關的衰減常數,Lb表示與方位有關的衰減常數,R(m)表示目標處于第r個雷達量測單元對應的距離,D(n)表示目標處于第r個雷達量測單元對應的多普勒,B(p)表示目標處于第r個雷達量測單元對應的方位值,Ar,k為第r個傳感器對應單元復幅度;
步驟3.3.4、若jN,則j=j+1并進入步驟3.3.1,否則進入步驟3.3.5;
步驟3.3.5、若rR,則j=1,r=r+1并進入步驟3.3.1,否則,進入步驟3.4;
步驟3.4、計算多雷達融合粒子權值
步驟3.4.1、令r=1;
步驟3.4.2、將第r個雷達對應的粒子權值歸一化:
步驟3.4.3、若rR,則r=r+1并進入步驟3.4.2,否則進入步驟3.4.4;
步驟3.4.4、計算融合后雷達粒子權重:
為k時刻目標i第j個粒子的多雷達融合權重;
步驟3.4.5、對融合后的粒子群權重進行歸一化:
步驟3.5、令采用系統重采樣,對跟蹤粒子群pi,k={pi,1,k,pi,2,k,…,pi,N,k}進行更新;
步驟3.6、計算目標fi,k的檢測概率pb,判斷pb是否小于發現目標閾值Myu,若是,則認為該目標為虛假目標,并進入步驟3.10,反之則認為該目標存在,進入步驟3.7,目標存在概率為:
pb=M/N 式(10)
其中M為粒子群中存在變量Ei,j=1的粒子數;
步驟3.7、目標進行重跟蹤,步驟如下:
步驟3.7.1、令依據粒子權重大小對粒子群Pi,k按遞減進行排序;
步驟3.7.2、計算粒子群前N/50個粒子的狀態信息均值
步驟3.7.3、以狀態信息均值為中心點,隨機創建新的粒子,對跟蹤粒子群Pi,k后0.98*N個粒子的狀態信息進行替換,且粒子群存在變量Ei,j全置1,j=1,…,N,新建粒子狀態信息如下:
{xi,j,yi,j}、分別為Pi,k中第j個粒子位置信息與運動速度,Rx,y為位置半徑,Rv為速度半徑;
步驟3.7.4、計算跟蹤粒子群中每個粒子的多雷達權值,見步驟3.3;
步驟3.7.5、計算計算粒子多雷達融合權值見步驟3.4;
步驟3.7.6、采用系統重采樣,對跟蹤粒子群pi,k={pi,1,k,pi,2,k,…,pi,N,k}進行更新,leni=leni+1,獲得目標狀態估計即為目標的下一時刻狀態;
步驟3.8、若目標i跟蹤幀數長度leni=3,計算此次目標估計狀態與此目標第一個航跡點的差值
步驟3.9、若令pb=0,認為該目標為虛假目標,否則認為該目標存在;
步驟3.10、若iTm,則i=i+1并進入步驟3.2,否則進入步驟3.11;
步驟3.11、從目標跟蹤集Taxe中刪除虛假目標,并刪除對應跟蹤粒子群,跟蹤目標集為Taxe中的每個目標狀態估計更新為最終獲得k時刻的跟蹤目標集Taxe,跟蹤目標數目為Tm;
步驟4、對k時刻新目標進行探測,產生探測粒子群用于探測新目標,探測到的新目標輸入到檢測目標集Daxe中獲得檢測目標集和檢測目標粒子群其中h為檢測目標集中的第h個目標,具體是:
步驟4.1、令Dm=0;Dm為檢測目標集中的目標個數;
步驟4.2、探測粒子群中每個粒子進行狀態轉移,獲得每個粒子的狀態變量為和存在變量Eh,j,其中xh,j,yh,j為粒子的x,y方向的位置,為粒子x,y方向的速度;
步驟4.3、計算探測粒子群中各雷達下粒子權重
步驟4.3.1、令j=1,r=1,i=1;
步驟4.3.2、計算第j個粒子與檢測目標集Daxe和跟蹤目標集Taxe合并集中目標i之間的距離見公式(11);若則第j個粒子權重置為1,轉入步驟4.3.6,否則進入步驟4.3.3;
xh,j,yh,j為探測粒子的x,y方向的位置,xi,k,yi,k為檢測目標集和跟蹤目標集的并集中目標i的x,y方向的位置;
步驟4.3.3、若iTm+Dm,則i=i+1并進入步驟4.3.2,否則進入步驟4.3.4;
步驟4.3.4、計算第j個粒子基于第r個雷達的距離、多普勒以及方位值:
xr,yr分別代表第r個雷達在x,y上的位置,分別代表第j個粒子基于第r個雷達量測的距離、多普勒以及方位值;
步驟4.3.5、計算第j個粒子基于第r個雷達量測的權重
其中表示第j個粒子對應第r個雷達的權重,(m,n,p,k)為粒子的值在此雷達量測空間中的單元位置,σn代表標準差,R(m)表示目標處于第r個雷達量測單元對應的距離,D(n)表示目標處于第r個雷達量測單元對應的多普勒,B(p)表示目標處于第r個雷達量測單元對應的方位值,Ar,k表示第r個傳感器對應單元復幅度;
步驟4.3.6、若jN,則j=j+1并進入步驟4.3.2,否則進入步驟4.3.7;
步驟4.3.7、若rR,則令j=1,r=r+1并轉到步驟4.3.2;
步驟4.3.8、對第r個雷達下的粒子群權重進行歸一化,見式(7):
步驟4.3.9、計算k時刻第j個粒子融合后的權重:
步驟4.4、采用系統重采樣方法對粒子群進行重采樣;
步驟4.5、根據公式(10)計算探測粒子的檢測概率pb,判斷pb是否小于發現目標閾值Myu,若是,則轉到步驟5,否則,認為探測到新目標,計算該目標的狀態估計進入步驟4.6;
步驟4.6、判斷k時刻的檢測目標集Daxe和跟蹤目標集Taxe是否為空,若是,則轉到步驟5,否則,繼續判斷該新目標是否為k時刻的跟蹤目標集Taxe中已發現的目標或是檢測目標集Daxe中已檢測到的目標,具體是:
步驟4.6.1、令i=1;
步驟4.6.2、計算新目標與檢測目標集和跟蹤目標集中的并集中目標i的距離見式(12),判斷disi,k是否小于驗證目標閾值Mk,若是則認為不是新目標,跳轉到步驟4.2,重新生成探測粒子群對新目標進行探測,否則進入步驟4.6.3;
其中{xi,k,yi,k}為檢測目標集和跟蹤目標集中的并集中目標i的x,y方向的位置,{xD,yD}分別表示新目標的x,y方向的位置;
步驟4.6.3、若iTm+Dm,則i=i+1并進入步驟4.6.2,否則進入步驟4.6.4;
步驟4.6.4新目標獲得檢測粒子群將新目標輸入到檢測目標集中,并設新目標ni=1,Dm=Dm+1,轉步驟4.2,循環,直到檢測不到新生目標,輸出檢測目標集;
步驟5、將新目標加入k時刻跟蹤目標集Taxe,得到更新后的k時刻跟蹤目標集Taxe={f1,k,f2,k,...fTm+Dm},檢測粒子群更新為跟蹤粒子群Pi,k。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未經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02472.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