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95945.8 | 申請日: | 2020-10-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4314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29 |
| 發明(設計)人: | 夏必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蕪湖元正模具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27/18 | 分類號: | C08L27/18;C08L79/08;C08L77/10;C08K9/10;C08K3/04;C08K3/22;C08K9/12;C08K5/17;C08K13/06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長遠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劉勇 |
| 地址: | 241100 安徽省宣城市蕪湖縣***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軸承 板材 耐磨材料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合物115?120份,石墨6?8份,納米氧化鋁2?4份,纖維增強劑12?16份;其中,聚合物為聚四氟乙烯和聚酰亞胺。本發明通過聚四氟乙烯、聚酰亞胺、石墨、納米氧化鋁、聚合物包覆碳納米管和改性芳綸纖維相互配合,可以大大增加聚四氟乙烯的耐磨性,并且能增加聚四氟乙烯的韌性,避免在軸承使用過程中容易開裂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耐磨材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
背景技術
自潤滑軸承無需油脂潤滑、在性能上極大的突破了傳統軸承的使用極限。這種軸承材料一般是以鋼板為基材,在基材上燒結一層青銅粉作中間層,在其上軋制一層高分子耐磨材料作為表面層,能夠自潤滑。它充分發揮了金屬的剛性和高分子材料的自潤滑性優異的特點,從而彌補了金屬干摩擦性差的缺點,使得自潤滑軸承具有耐疲勞、承載能力高、耐磨性好等特點。
目前,常用的耐磨材料為聚四氟乙烯,但是聚四氟乙烯分子間的范德華作用力較弱,內聚能低的特點也導致了其在摩擦過程中較為嚴重的磨損,且在自潤滑軸承使用過程中,聚四氟乙烯耐磨材料容易開裂,故需要提供一種耐磨性能更好的耐磨材料。
發明內容
基于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本發明通過聚四氟乙烯、聚酰亞胺、石墨、納米氧化鋁、聚合物包覆碳納米管和改性芳綸纖維相互配合,可以大大增加聚四氟乙烯的耐磨性,并且能增加聚四氟乙烯的韌性,避免在軸承使用過程中容易開裂的問題。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合物115-120份,石墨6-8份,納米氧化鋁2-4份,纖維增強劑12-16份;其中,聚合物為聚四氟乙烯和聚酰亞胺。
優選地,四氟乙烯和聚酰亞胺的重量比為100:10-14。
優選地,纖維增強劑為碳納米管和改性芳綸纖維。
優選地,在改性芳綸纖維的制備過程中,將芳綸纖維浸入稀土溶液中,浸泡8-10h,洗滌,于70-80℃烘干得到改性芳綸纖維,其中,稀土溶液為乙二胺四乙酸鑭、硝酸、氯化銨的水溶液。
優選地,稀土溶液中,乙二胺四乙酸鑭的質量分數為10-12%,硝酸的質量分數為1.5-2%,氯化銨的質量分數為3.5-4%。
優選地,碳納米管為聚合物包覆碳納米管。
優選地,碳納米管和改性芳綸纖維的重量比為1:8-10。
優選地,在所述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的制備過程中,將原料混勻,壓制成坯料,燒結,切削成軟帶,經鈉化處理得到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其中,燒結的程序為:以升溫至380℃,再降溫至180℃為一個周期,連續8-10個周期,總燒結時間為70-75h。
本發明通過聚四氟乙烯和聚酰亞胺以適宜比例相互配合,增加聚四氟乙烯的力學性能和耐磨性能;添加適宜比例的石墨和納米氧化鋁,可以進一步增加本發明的耐磨性能;通過對芳綸纖維進行改性,使得芳綸纖維表面變得粗糙且負載有稀土鑭元素,然后與聚四氟乙烯和聚酰亞胺相互配合,可以促進對偶面轉移膜的形成,從而大大增加本發明的耐磨性能;改性芳綸纖維與聚合物包覆碳納米管相互配合,可以進一步增加本發明的耐磨性,并且可以增加本發明的韌性,避免本發明在軸承使用過程中容易開裂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軸承板材用耐磨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合物115份,石墨8份,納米氧化鋁2份,纖維增強劑16份;其中,聚合物為聚四氟乙烯和聚酰亞胺。
實施例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蕪湖元正模具機械有限公司,未經蕪湖元正模具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95945.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