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旋轉離心式泡沫制備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70708.6 | 申請日: | 2020-10-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2169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9 | 
| 發明(設計)人: | 陸新曉;王明揚;郭銘彥;沈聰;幸運;宋思遠;陳斌;史國鈺;王成巖;薛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B01F9/06 | 分類號: | B01F9/06;B01F5/06;B01F5/00;B01F3/04;A62C5/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旋轉 離心 泡沫 制備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旋轉離心式泡沫制備裝置,涉及泡沫制備方法及裝置,能夠顯著提升泡沫技術在工程領域的實施效果。包括泡沫預混液入口、氣體入口、泡沫出口、雙層旋轉圓筒、旋轉活接、葉片、從動齒輪、主動齒輪、減速電機和支承底座。其中,左右兩個旋轉活接上分別開設有泡沫預混液入口、氣體入口和泡沫出口;雙層旋轉圓筒左右兩端分別與兩個旋轉活接轉動連接;葉片固定安裝在雙層旋轉圓筒的內層圓筒的曲面筒壁內表面上,從動齒輪固定安裝在雙層旋轉圓筒的外表面中部,主動齒輪固定安裝在支承底座上,主動齒輪通過傳動軸與減速電機連接。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大流量高倍泡沫產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泡沫制備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泡沫流體是以水為液相、以氣體為氣相,氣、液兩相充分混合形成的兩相流體,泡沫發生器是產生泡沫流體的關鍵設備,目前泡沫流體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滅火消防,降塵除塵領域。泡沫滅火技術因其適用性廣泛,滅火迅速、滅火不復燃等優點,在化工紡織企業、加油站、油庫、木材倉庫等易燃場所,已經逐漸成為了消防滅火的必備手段;礦井火災是煤礦開采過程中的主要災害之一。近年來為了有效防控煤礦火災,兩相泡沫的運用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泡沫降塵技術利用了泡沫比表面積大、覆蓋性好、黏附性好、濕潤性強、耗水量小等特點,在煤礦井下掘進工作面的防塵中也已經起到了顯著的成效。
目前,從泡沫發生角度來看,現有的泡沫制備裝置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泡沫發生裝置結構設計不合理,氣液混合不均勻,難以產生高倍數泡沫,發泡量不足,從而在現場應用中大大制約了泡沫實施效果。例如目前技術采用的一種煤礦除塵用泡沫發生裝置,由筒體、文丘里管、擾流器、障礙板等組成。泡沫液經發泡器前端管路流入發泡器,氣體經發泡器筒體側面布設的文丘里管擴散段的小孔均勻流入,經過擾流器和多個障礙板進行氣液混合,生成兩相泡沫。該煤礦除塵用泡沫發生裝置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易堵塞的優點。但是,由于煤礦除塵用泡沫發生裝置采用多重障礙板發泡的形式,泡沫液通過時阻力較大且容易在障礙板附近形成渦流,造成較大的動力損失,使得發泡倍數較低、發泡量不足,從而無法實現泡沫對產塵區域的有效包裹,進而導致除塵效果不佳。因此,目前對大流量,大發泡量的高倍泡沫發生器的需求越來越緊迫。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旋轉離心式泡沫發生裝置,可用于防治煤礦井下火災、粉塵防治及地面建筑消防等領域,能夠提升泡沫實施效果,以攻克目前泡沫制備過程中存在的發泡倍數低、發泡量小的技術瓶頸。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旋轉離心式泡沫制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泡沫預混液入口、氣體入口、泡沫出口、雙層旋轉圓筒、旋轉活接、葉片、從動齒輪、主動齒輪、減速電機、支承底座;其中,
左右兩個旋轉活接上分別開設有泡沫液預混入口、氣體入口、泡沫出口;
雙層旋轉圓筒左右兩端與分別與兩個旋轉活接轉動連接;
葉片固定安裝在雙層旋轉圓筒內層帶孔圓筒曲面筒壁內表面上;
從動齒輪固定安裝在雙層旋轉圓筒外表面中部;
主動齒輪固定安裝在支承底座上;
主動齒輪通過傳動軸與減速電機連接。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雙層旋轉圓筒包括:內層帶孔圓筒,外層圓筒外殼;其中,
內層帶孔圓筒曲面筒壁上開設有橢圓形小孔;
內層帶孔圓筒曲面筒壁內表面上均勻設置有葉片;
外層圓筒外殼內表面設置有導流楔。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實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實施方式中,
所述外層圓筒外殼與內層帶孔圓筒右端連接在一起,故兩層圓筒間形成左臨界面暢通、右臨界面封閉的圓環狀空腔結構;泡沫預混液可以從圓環狀空腔左臨界面進入空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7070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