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插接件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1064638.3 | 申請日: | 2020-09-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7239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18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昕;朱俊峰;任建華;張中剛;宋心雷;崔建維;吳春來;時辰;楊菲菲;田貴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639 | 分類號: | H01R13/639;H01R24/20;H01R24/2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紀恒程知識產(chǎn)權代理事務所 44287 | 代理人: | 陳小娟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插接 | ||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插接件,插接件公端和母端;公端包括公外殼、外卡扣和內卡扣,公外殼包括插頭部和設置在插頭部兩側的公殼體,外卡扣設置在公殼體外側,內卡扣設置在插頭部;母端包括母外殼、外卡槽和內卡槽,母外殼包括接口部和設置在接口部兩側的母殼體,外卡槽設置于母殼體上,內卡槽設置于接口部;接口部與插頭部插接時,內卡扣卡接于內卡槽,外卡扣卡接于外卡槽。該插接件通過在傳統(tǒng)的卡扣式設計基礎上,增加了內外卡扣雙重卡接的方式,增強了產(chǎn)品的可靠性,具有卡緊牢固,可靠性高的優(yōu)點。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插接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插接件。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線束接插件主要由公端和母端組成,公端自帶卡扣卡在母端的卡槽中以防止接插件的脫落。這中卡接方式卡接不牢靠,而且當卡槽使用久了后,單點固定的可靠性也會變差,公端和母端容易松脫。
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型的插接件,以解決或至少緩解上述技術缺陷。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插接件,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插接件的公端和母端容易松脫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插接件,包括:
公端和母端;
所述公端包括公外殼、外卡扣和內卡扣,所述公外殼包括插頭部和設置在所述插頭部兩側的公殼體,所述外卡扣設置在所述公殼體外側,所述內卡扣設置在所述插頭部;
所述母端包括母外殼、外卡槽和內卡槽,所述母外殼包括接口部和設置在所述接口部兩側的母殼體,所述外卡槽設置于所述母殼體上,所述內卡槽設置于所述接口部;
所述接口部與所述插頭部插接時,所述內卡扣卡接于所述內卡槽,所述外卡扣卡接于所述外卡槽。
優(yōu)選地,所述外卡扣包括連接部和伸出端,所述連接部連接于所述公殼體外側,所述伸出端自所述連接部向遠離所述插頭部的一側延伸;所述外卡槽包括槽口和設置于所述槽口處的卡接端,所述卡接端自所述母殼體外側向所述接口部延伸;所述伸出端與所述卡接端卡接以將所述公端與所述母端卡緊。
優(yōu)選地,所述外卡槽包括上卡槽和下卡槽,所述上卡槽和下卡槽分別設置在所述接口部相對的兩側。
優(yōu)選地,所述母端還包括上卡柄和下卡柄,所述上卡柄包括上基體,所述上基體的中間位置連接于所述接口部,所述上基體的一端為上自由端,所述上基體的另一端連接有上頂柱,所述上頂柱用于將所述母殼體朝外頂出以使得所述外卡扣與所述上卡槽松脫。
優(yōu)選地,所述上頂柱為“凹”字形結構,所述上頂柱與所述母殼體的側壁接觸配合形成所述上卡槽,所述母殼體的側壁朝向所述上頂柱延伸形成所述卡接端。
優(yōu)選地,所述上卡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上頂柱相對一側的推桿,所述推桿自所述上基體的另一端向右下方傾斜,當所述上自由端向下按壓時,所述推桿形成向右的推力以將所述公端推出。
優(yōu)選地,所述下卡柄包括下基體,所述下基體的中間位置連接于所述接口部,所述下基體的一端為下自由端,所述下基體的另一端連接有下頂柱,所述下頂柱用于將所述母殼體朝外頂出以使得所述外卡扣與所述下卡槽松脫,所述下卡柄上形成有所述內卡槽。
優(yōu)選地,所述內卡扣包括本體和突出端,所述突出端形成有引導面,所述內卡槽包括槽體和設置于所述槽體外側的彈性塊,所述彈性塊面對所述突出端的一面為斜面。
優(yōu)選地,所述下頂柱包括間隔設置的兩根頂桿,所述彈性塊設置于兩根所述頂桿之間,所述彈性塊的兩側面分別與兩根所述頂桿連接,以使得所述彈性塊能夠隨兩根所述頂桿運動而運動。
優(yōu)選地,所述插接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母外殼的旋轉限位件,所述旋轉限位件包括旋轉桿、設置于所述旋轉桿兩端的旋鈕和設置于所述旋轉桿上的限位凸臺,所述限位凸臺用于限制所述上卡柄和下卡柄的運動,所述旋鈕上還設置有防滑凸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6463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