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大數據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56260.2 | 申請日: | 2020-09-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0978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輝;付順鳴;張光星;張亞林;夏驚秋;趙昀;高玉強;范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D33/00 | 分類號: | B23D33/00;B23D1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萬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蔡海淳 |
| 地址: | 20190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數據 神經網絡 相結合 圓盤 剪剪 預報 方法 | ||
一種基于大數據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方法,屬控制領域。其采集圓盤剪剪切工序相關數據,建立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數據庫;計算第i組純剪切力Psubgt;1i/subgt;、第i組帶鋼被剪掉部分的彎曲力Psubgt;2i/subgt;和第i組帶鋼被剪掉部分彎曲力Psubgt;2i/subgt;中的系數Zsubgt;1i/subgt;;建立系數Zsubgt;1i/subgt;與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數據庫中參數的神經網絡模型;建立系數Zsubgt;1/subgt;的計算模型;實現圓盤剪剪切力P的預報。其采用大數據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挖掘系數Zsubgt;1/subgt;與帶鋼邊絲寬度、帶鋼厚度、帶鋼強度、刀片間隙量、刀片重疊量、張力等參數的內在聯系,建立相互間的網絡模型,實現了對圓盤剪剪切力的精準預報及剪切能力評估,在圓盤剪的剪切能力范圍內實現了剪切產品強度和規格的拓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圓盤剪的剪切力控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圓盤剪的剪切力預報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鋼鐵行業迅速向高速化、連續化方向發展,圓盤剪切邊成為板帶產品生產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圓盤剪剪切力參數是剪切質量分析和設備能力評估的基礎,剪切力的設定直接關系著帶鋼的邊部剪切質量,剪切力設定不合理會導致帶鋼邊部產生毛刺缺陷,嚴重影響成品質量;同時,剪切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設備的剪切能力,是剪切產品強度和規格能否拓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圓盤剪剪切力的準確預報對控制帶鋼邊部質量和設備能力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對于圓盤剪剪切力的計算問題,主要采用的是斜剪理論,即將剪切力分解為兩部分,其一為純剪切力P1,純剪切力的確定原則與斜刃剪類似,如圖1中所示;其二為帶鋼被剪掉部分的彎曲力P2,是由于剪切伴隨著帶鋼的復雜彎曲而產生的,特別是對被剪掉的邊絲寬度較窄時更為明顯。
在已知帶鋼厚度、強度和延伸率的前提下可以準確計算出純剪切力P1。但對于帶鋼被剪掉部分的彎曲力P2而言,其中的系數Z1與被剪掉的帶鋼寬度和厚度的比值有關,系數Z1的確定只能依靠經驗表格或經驗曲線,如圖2所示。
由于現場帶鋼產品的規格復雜多變,被剪下的邊絲寬度大小不一,對系數Z1僅依靠經驗取值,不能實現對圓盤剪剪切力的準確預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大數據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方法。其充分利用現場的海量實際生產數據,采用大數據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挖掘系數Z1與帶鋼邊絲寬度、帶鋼厚度、帶鋼強度、刀片間隙量、刀片重疊量、張力等參數的內在聯系,建立相互間的網絡模型,實現了對圓盤剪剪切力的精準預報,為圓盤剪剪切力的精確設定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持;同時可對圓盤剪的剪切能力進行評估,在圓盤剪的剪切能力范圍內實現剪切產品強度和規格的拓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基于大數據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方法,其特征是:
1)構建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系統,采集圓盤剪剪切工序相關數據,并輸入上機刀片直徑D和刀片預期剪切公里數L;
2)建立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數據庫;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數據庫共計m組數據,任意一組序號記為i,1≤i≤m;
3)計算第i組純剪切力P1i;
4)計算第i組帶鋼被剪掉部分的彎曲力P2i;
5)計算第i組帶鋼被剪掉部分彎曲力P2i中的系數Z1i;
6)建立系數Z1i與圓盤剪剪切力預報數據庫中參數的神經網絡模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5626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