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抗地電位漂移的信號接收電路及信號傳輸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56141.7 | 申請日: | 2020-09-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5257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29 |
| 發明(設計)人: | 李智;趙建中;周玉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3F1/30 | 分類號: | H03F1/30;H03F3/45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孫蕾 |
| 地址: | 10002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位 漂移 信號 接收 電路 傳輸 裝置 | ||
本公開提供了一種抗地電位漂移的信號接收電路和信號傳輸裝置,其中,信號接收電路包括:第一相移電路、第二相移電路、差分比較器及參考電壓切換電路;第一相移電路包括:第一輸入端口、第一電阻、第一電容和第一輸出端口;第二相移電路包括:第二輸入端口、第二電阻、第二電容和第二輸出端口;參考電壓切換電路包括:參考電壓源、第一邏輯開關、第二邏輯開關、第三邏輯開關、第四邏輯開關;差分比較器包括:第一正向比較輸入端、第二正向比較輸入端、第一負向比較輸入端、第二負向比較輸入端及輸出端口。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抗地電位漂移的信號接收電路及信號傳輸裝置。
背景技術
集成電路系統的數字接口普遍采用高低電平表示信號的邏輯狀態,如TTL、CMOS、LVTTL、LVCMOS等。系統間的信號或者功率傳輸需經過地回路。為了節約成本,常將信號地回路與功率地回路共用,地回路中存在電流,由于地回路不可避免地存在阻抗,造成兩個系統之間存在電位差。
現有技術中,地電位漂移對數字信號傳輸的影響更為明顯,接收端接收的電平信號相比于發送端發送的電平信號存在電位差,當該電位差的值大到一定程度,或造成接收端接收的高電平信號低于接收端高電平有效信號的閾值下限,或造成接收端接收的低電平高于接收端低電平有效信號的閾值上限,上述情況均導致信號發送端與接收端的數據傳輸失效。這一情況在小擺幅信號傳輸系統或大功率輸送系統等場合愈加惡劣。
因此,在實現本公開構思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相關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地電位漂移使傳輸的信號失真,地回路設計結構復雜,成本高。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公開提供了一種抗地電位漂移的信號接收電路。
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抗地電位漂移的信號接收電路,包括:第一相移電路、第二相移電路、差分比較器及參考電壓切換電路。
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第一相移電路包括:第一輸入端口、第一電阻、第一電容和第一輸出端口,其中,第一輸入端口的兩端分別與預設輸入端口和第一電阻的第一端連接,第一電阻的第二端與第一輸出端口連接,第一電容的第一端連接在第一電阻的第二端與第一輸出端口之間,第一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第二相移電路包括:第二輸入端口、第二電阻、第二電容和第二輸出端口,其中,第二輸入端口的兩端分別與預設輸入端口和第二電阻的第一端連接,第二電阻的第二端與第二輸出端口連接,第二電容的第一端連接在第二電阻的第二端與第二輸出端口之間,第二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參考電壓切換電路用于向差分比較器輸入第一負向比較輸入信號、第二負向比較輸入信號,參考電壓切換電路還用于接收差分比較器的輸出端口的反饋信號;
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差分比較器包括:第一正向比較輸入端、第二正向比較輸入端、第一負向比較輸入端、第二負向比較輸入端及輸出端口,第一正向比較輸入端與第一輸出端口連接,第二正向比較輸入端與第二輸出端口連接,第一負向比較輸入端用于接收第一負向比較輸入信號,第二負向比較輸入端用于接收第二負向比較輸入信號,輸出端口用于輸出差分比較器的反饋信號。
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參考電壓切換電路包括:參考電壓源、第一邏輯開關、第二邏輯開關、第三邏輯開關、第四邏輯開關,其中,參考電壓源的正極與第一邏輯開關的第二觸點、第四邏輯開關的第一觸點連接,參考電壓源的負極與第二邏輯開關的第一觸點、第三邏輯開關的第二觸點連接,第一邏輯開關的第一觸點、第三邏輯開關的第一觸點均與第一負向比較輸入端連接,第二邏輯開關的第二觸點、第四邏輯開關的第二觸點均與第二負向比較輸入端連接,第一邏輯開關的第三觸點、第二邏輯開關的第三觸點、第三邏輯開關的第三觸點及第四邏輯開關的第三觸點均與輸出端口連接。
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第一輸出端口的電壓信號與預設輸入端口的電壓信號之間偏移的相位值小于第二輸出端口的電壓信號與預設輸入端口的電壓信號之間偏移的相位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5614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