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配電網多源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52162.1 | 申請日: | 2020-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8019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5 |
| 發明(設計)人: | 陸昱;樂弘習;朱洪成;滕瑩冰;龔越明;謝婧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00 | 分類號: | G01R31/00;G01R31/08;G01R21/00;G01R19/165;G01R19/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章蔚強 |
| 地址: | 20012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配電網 數據 質量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配電網多源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在將電網多元數據導入多元數據庫后,對多元數據庫內的單個數據元進行依次讀取,并根據判斷規則進行數據質量判斷,將進行質量判斷的數據元依照判斷結論進行質量標簽處理,根據質量標簽的判定結果,確定數據為好數據或壞數據,在數據庫中保留好數據、剔除壞數據。本發明的一種配電網多源數據質量控制方法能夠剔除配網多元數據中的不真實、不良數據,有效的提升了配網多元數據的質量,為電網的日常監測和電網故障診斷提供了數據基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智能電網領域的配電網多源數據質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配電網直接與用戶相連接,同時,因其地理分布覆蓋面積廣、地理環境復雜多變,具有故障率高等特點,快速準確地對于配電網的故障狀態進行感知與診斷是提高用戶供電安全可靠性必不可少的技術措施。
來源于配電網大量的實時數據和故障記錄歷史數據累積為配電網智能評估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但是,由于此類數據的總量過于龐大,且存在錯誤和不一致性,配電網的數據監測點也數量有限,因此海量數據無法得到有效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配電網多源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它能夠實現對于配電網多遠數據中異常數據的識別和剔除。
實現上述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配電網多源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將各項目類別的多元數據導入多元數據庫;
步驟2,對多元數據庫內的單個數據元進行依次讀取,并根據判斷規則進行數據質量判斷;
步驟3,將進行質量判斷的數據元依照判斷結論進行質量標簽處理;
步驟4,根據質量標簽的判定結果,確定數據為好數據或壞數據,在數據庫中保留好數據、剔除壞數據。
進一步的,所述多元數據包括電壓量測量U、電流量測量I、有功量測量P和無功量測量Q。
進一步的,所述判斷規則為:
規則1.電壓量測量U:
規則1.1突變量檢測方法:當前量測量值與前15分鐘和后15分鐘的量測量比較不能超過裕度:|U-U-15|≤δ,|U-U+15|≤δ
規則1.2電壓量測量歷史規律:一周內同一時刻比較不能超過裕度(當前量測量與一周內同一時刻的量測量平均值誤差不能超過裕度):
規則1.3額定電壓范圍比較:滿足在額定電壓的10%之內(這個比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U∈[a,b]
規則1.4.與前一個設備的電壓比較(父子):全部電壓小于母線電壓:|U-Ub|<σ
規則2.電流量測量I:
規則2.1突變量檢測方法:當前量測量值與前15分鐘和后15分鐘的量測量比較不能超過裕度:|I-I-15|≤δ,|I-I+15|≤δ
規則2.2電流量測量歷史規律:一周內同一時刻比較不能超過裕度(當前量測量與一周內同一時刻的量測量平均值誤差不能超過裕度):
規則2.3KCL規律:在拓撲收縮后,為每條線路賦電流值;具體方法選取線路相鄰的開關(不超過T節點)的電流值,賦值選取的是指針,這樣保證在判斷不同點的KCL時候判斷的是同一個開關上的量測量;如果找不到則不賦值;之后遍歷每一個CN節點進行KCL的判斷;如果一個CN節點兩端的量測量地址相同則跳過,這樣每個量測點可以之判斷兩次,在這兩次之間如果兩次都是對的則賦值為1,一對一錯賦值為0.5,都錯賦值為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未經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5216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