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均攤耗能式裝配式橋墩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51691.X | 申請日: | 2020-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1109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30 |
| 發明(設計)人: | 袁陽光;周雪艷;劉曉東;許昕;王俊峰;李寧;陳適之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郵電大學;長安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1D19/02 | 分類號: | E01D19/02 |
| 代理公司: | 重慶樂泰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郭澤培 |
| 地址: | 710054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均攤 耗能 裝配式 橋墩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均攤耗能式裝配式橋墩,屬于裝配式橋梁技術領域,包括中心支撐柱墩以及環繞設置在中心支撐柱墩外側的至少一組輔助支撐柱墩,每一組輔助支撐柱墩包括第一輔助支撐柱墩和第二輔助支撐柱墩,所述第一輔助支撐柱墩由若干個第一輔助節段從下至上依次拼裝形成,所述第二輔助支撐柱墩由若干個第二輔助節段從下至上依次拼裝形成,相鄰兩個第一輔助節段、兩個第二輔助節段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相對可滑動連接。本發明橋墩可在地震突發時,將中心橋墩的受力通過連接桿均攤至輔助橋墩上,減少輔助橋墩各個節段之間位置差值的累積,增加橋梁的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裝配式橋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均攤耗能式裝配式橋墩。
背景技術
橋墩是在兩孔和兩孔以上的橋梁中除兩端與路堤銜接的橋臺外其余的中間支撐結構。橋墩主要由頂帽、墩身組成。橋臺主要由頂帽、臺身組成。橋墩分為實體墩、柱式墩和排架墩等。按平面形狀可分為矩形墩、尖端形墩、圓形墩等。建筑橋墩的材料可用木料、石料、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鋼材等。橋墩的位置和橋梁上部結構的分跨布置密切相關,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決定。目前針對高速公路、地方公路及城市道路中的橋梁施工,橋梁的上部結構(即行車部分)已經實現了預制裝配施工,而橋梁的下部結構(即橋墩部分)依然沿用傳統技術進行現場澆筑施工,而在橋梁施工時,遇到跨河、跨湖或跨路等施工空間狹小、施工工期短、且施工工質量要求高的情況,常規的現場澆筑混凝土施工方案需要較多的模板、腳手架,工期較長,現場澆筑質量和精度難以保證,而且現場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目前的一些裝配式橋墩,采用分段式的裝配式設計,此種設計的缺點在于,地震發生時,位于底部和頂部的墩柱由于直接受力,在短時間內無法及時將力傳遞至中間的幾個墩柱上,導致位于上下兩端墩柱與中間的墩柱相比,具有較大的位移差值,不能發揮裝配式橋墩的最大支撐性能,從而導致橋梁的垮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均攤耗能式裝配式橋墩,可在地震突發時,將中心橋墩的受力通過連接桿均攤至輔助橋墩上,減少輔助橋墩各個節段之間位置差值的累積,增加橋梁的穩定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一種均攤耗能式裝配式橋墩,包括中心支撐柱墩以及環繞設置在中心支撐柱墩外側的至少一組輔助支撐柱墩,每一組輔助支撐柱墩包括第一輔助支撐柱墩和第二輔助支撐柱墩,所述第一輔助支撐柱墩由若干個第一輔助節段從下至上依次拼裝形成,所述第二輔助支撐柱墩由若干個第二輔助節段從下至上依次拼裝形成,相鄰兩個第一輔助節段、兩個第二輔助節段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相對可滑動連接,所述中心支撐柱墩由若干個中心節段從下至上依次固定連接形成,所述中心支撐柱墩的中心開設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內設置有一豎向耗能鋼筋,所述第一輔助節段與所述豎向耗能鋼筋之間設置有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二輔助節段與所述豎向耗能鋼筋之間設置有第二連接桿,所述中心節段上分別開設有用于卡合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的第一開孔和第二開孔。
進一步,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均采用方形管,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一端預埋固定在所述第一輔助節段或第二輔助節段內,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一端預埋固定在所述第二輔助節段或第一輔助節段內,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另一端滑動設置在第一連接桿內。
進一步,所述第一連接桿上沿其長度方向開設有與所述豎向耗能鋼筋配合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二連接桿上沿其長度方向開設有與所述豎向耗能鋼筋配合的第二通槽,所述豎向耗能鋼筋設置在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相交錯的位置。
進一步,所述第一開孔的內壁固設有第一鋼套筒,所述第二開孔的內壁固設有第二鋼套筒。
進一步,所述第一輔助節段和第二輔助節段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一輔助節段呈圓筒狀結構,所述第一輔助節段的一端的端面上設置有滑槽,所述第一輔助節段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設置有與相鄰第一輔助節段上的滑槽進行配合的凸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郵電大學;長安大學,未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郵電大學;長安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5169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