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船舶安裝尾管密封裝置的軸承式校中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50425.5 | 申請日: | 2020-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3993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丁韋青;趙華鋒;王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3B73/20 | 分類號: | B63B73/20;B63H23/3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濤 |
| 地址: | 200129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船舶 安裝 密封 裝置 軸承 式校中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船舶安裝尾管密封裝置的軸承式校中方法,采用特制的校中裝置,所述校中裝置包括轉動機構、磁性表架、千分表、安裝底座、連接板及支撐座,所述磁性表架通過磁性吸附固定于所述軸承座框的外圓弧段上,所述千分表固定于所述磁性表架上,所述轉動機構可轉動的安裝于所述安裝底座上,所述安裝底座安裝于所述連接板上,所述連接板可調節的安裝于所述支撐座上。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利用本發明安裝尾管密封裝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因主機或中間軸延后安裝造成尾管密封裝置安裝困難的問題,通過本發明能夠提高尾管密封裝置的安裝精度,降低施工人員的安裝強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船舶建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船舶安裝尾管密封裝置的軸承式校中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船舶建造的大型化發展趨勢,船舶使用的螺旋槳直徑在逐漸增大,螺旋槳的重量也逐漸增加。例如,某船型的螺旋槳的直徑大約為11m,重量大約為93t,同樣,螺旋槳軸直徑和重量也增加,上述涉及的船型螺旋槳軸的重量大約為92t。而現在造船所使用的產品由不同的供貨商提供,如上述所涉及船舶使用主機、螺旋槳、中間軸和螺旋槳軸等產品,若供貨商無法按期供貨,如主機或中間軸等,為了縮短造船周期,減少制造成本或維修成本,需要提前安裝螺旋槳軸和尾管密封裝置。
通常各船型的船舶螺旋槳軸、尾管密封裝置和螺旋槳等部件安裝后,先將主機與軸系預校中,初定位在安裝位置,用臨時螺栓將中間軸與螺旋槳軸、中間軸與主機連接成整體,使用主機的盤車機轉動軸系對尾管密封裝置進行校中安裝工作。由于主機或中間軸沒有吊到安裝位置,無法使用主機的盤車機完成尾管密封裝置的校中安裝工作,若使用額外的動力設備及輔助工裝來轉動重量近200t的螺旋槳及螺旋槳軸等組裝件,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大,且需要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且轉動不平穩、難控制,安裝尾管密封裝置的精度低。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船舶安裝尾管密封裝置的軸承式校中方法,本發明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因主機或中間軸延后安裝造成尾管密封裝置安裝困難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船舶安裝尾管密封裝置的軸承式校中方法,采用特制的校中裝置,包括轉動機構、磁性表架、千分表、安裝底座、連接板及支撐座,
所述轉動機構包括軸承座框、滾動軸承、第一軸承軸、第二軸承軸、第一壓板、第二壓板、第一緊定螺釘、第二緊定螺釘,所述軸承座框為一圓弧狀的構件,所述軸承座框沿外圓弧段設置有上凸臺,沿內圓弧段設置有下凸臺,所述上凸臺與所述下凸臺之間形成安裝凹槽,所述第一壓板安裝于所述上凸臺的端部,所述第二壓板安裝于所述下凸臺的端部,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均為圓弧狀,所述軸承座框朝向所述第一壓板的一側、所述第一壓板朝向所述軸承座框的一側分別開設有第一軸安裝孔,兩個所述第一軸安裝孔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一軸承軸,所述第一軸承軸上套設有滾動軸承,所述軸承座框朝向所述第二壓板的一側,所述第二壓板朝向所述第二軸承座框的一側分別開設有第二軸安裝孔,兩個所述第二軸安裝孔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二軸承軸,所述第二軸承軸上套設有滾動軸承,所述軸承座框的外圓弧段與所述第一壓板的外圓弧段開設有第一緊定螺孔,所述第一緊定螺孔內安裝有第一緊定螺釘,所述軸承座框的內圓弧段與所述第二壓板的內圓弧段開設有第二緊定螺孔,所述第二緊定螺孔內設置有第二緊定螺釘,所述第一緊定螺釘垂直所述第一軸承軸,所述第二緊定螺釘垂直所述第二軸承軸,
所述磁性表架通過磁性吸附固定于所述軸承座框的外圓弧段上,所述千分表固定于所述磁性表架上,
所述安裝底座為圓環形結構,所述安裝底座的側部靠近外圓弧處沿所述安裝底座的周向開設有安裝槽道,所述第二壓板、所述下凸臺、所述第二軸承軸設置于所述安裝槽道內,所述安裝底座的外圓弧面沿其周向開設有軸承軌道,所述第一軸承軸上的滾動軸承設置于所述軸承軌道內,所述安裝底座的側壁沿周向貫穿設置有多個座安裝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5042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