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及其處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48803.6 | 申請日: | 2020-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0956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12 |
| 發明(設計)人: | 操家順;張騰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河環境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 地址: | 2115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景觀 生活 污水 生態 處理 一體化 設施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及其處理方法,包括生物處理池以及設于生物處理池之上的陽光房,陽光房包括框架以及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遮光棚頂以及四層水槽,水槽內部均安置有設于底部的水草以及延伸至水槽外的水培植物,每層水槽之間通設有落水管且陽光房的一側從最上層水槽至下方的生物處理池垂直通設有陽光房進水管;設于最底層的水槽的一側設有消毒燈管以及向陽光房外通設有排水管,本發明用于我國村鎮、小區等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與再利用;進一步利用生物處理尾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同時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十分適合我國村鎮、小區等小規模生活污水的處理與再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及其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村鎮生活污水排放及處理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排水設施不完善,污水處理率低,主要是利用自然溝,農田灌溉系統進行排水,大部分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處理便直接排放到附近池塘或河流,污水亂排亂倒現象嚴重,對周圍的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因此,村鎮生活污水已經成為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問題。
生態污水處理技術吸收了傳統的污水生化處理和國際先進生態污水處理技術的優勢,同時充分考慮了國內污水水質特點,借鑒自然界水體自凈原理,加入人工強化技術,在系統中營造了一個平衡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傳統污水處理技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系統內部具有高程度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由于其內部形成了一種自然生態平衡,系統的運行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在使用目的和環境不同的人工生態污水處理系統中,顯示出其應用范圍廣泛、建造靈活、出水水質穩定、運行費用低、周期性投入少、無異味、景觀化以及無需專人維護等共同特點。目前的農村污水生態處理設施較為簡單,未能充分發揮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且未能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如專利ZL201821417440.7。因此,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及其處理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提出一種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及其處理方法,用于我國村鎮、小區等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與再利用;進一步利用生物處理尾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同時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十分適合我國村鎮、小區等小規模生活污水的處理與再利用。
本發明解決以上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包括生物處理池以及設于生物處理池之上的陽光房,陽光房包括框架以及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遮光棚頂以及四層水槽,水槽內部均安置有設于底部的水草以及延伸至水槽外的水培植物,每層水槽之間通設有落水管且陽光房的一側從最上層水槽至下方的生物處理池垂直通設有陽光房進水管;設于最底層的水槽的一側設有消毒燈管以及向陽光房外通設有排水管;
生物處理池包括池體水槽以及封閉式池體,封閉式池體中從左至右依次設有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生物濾池以及沉淀池,厭氧池、缺氧池以及好氧池中均設有仿生植物構造層且厭氧池、缺氧池以及好氧池中均從池體頂部向其內部垂直設有導流墻,厭氧池以及缺氧池的導流墻底端均設有導流板,好氧池內部的底端鋪設有曝氣管,曝氣管上設有曝氣盤;生物濾池中從好氧池通入有折流進水管且生物濾池中設有濾料層,濾料層下方連接設有承托層;沉淀池遠離生物濾池一側的上方設有出水渠,出水渠中內置有抽水管且抽水管連接至陽光房,抽水管的頂端連接設有抽水泵。
本發明進一步限定的技術方案是:
前述的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落水管上均設有閥門。
前述的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陽光房中每層水槽上沿其邊緣均設有承托板。
前述的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厭氧池中靠近池體水槽的一側頂端設有提籃格柵且提籃格柵向池體水槽中通入有生物池進水管。
前述的景觀式生活污水生態處理一體化設施,缺氧池與好氧池之間的格擋上還設有回流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河環境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未經國河環境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4880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