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大氣能見度集成預報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37980.4 | 申請日: | 2020-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8047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5 |
| 發明(設計)人: | 宗培書;蔡凝昊;孫泓川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北極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W1/10 | 分類號: | G01W1/10;G06K9/62;G06N3/04;G06N3/08;G06N20/00 |
| 代理公司: | 江蘇銀創律師事務所 32242 | 代理人: | 何震花 |
| 地址: | 210001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永智路5號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深度 學習 大氣 能見度 集成 預報 方法 | ||
1.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大氣能見度集成預報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收集相關地區的歷史氣象觀測資料,重建該地區能見度資料;
步驟S2,利用WRF-Chem模式進行該地區氣象要素和空氣質量的回報;
步驟S3,針對步驟S2中WRF-Chem模式回報所得的氣象要素和空氣質量因子,利用IMPROVE算法反演能見度;
步驟S4,針對步驟S2中WRF-Chem模式回報所得的氣象要素和空氣質量因子,利用神經網絡算法反演能見度;
步驟S5:利用隨機森林算法,對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和氣象自動站的觀測資料和能見度進行建模,并將所述步驟S2中WRF-Chem模式回報所得的空氣質量因子引入該模型,進行能見度預測;
步驟S6:將所述步驟S3、S4和S5中預測反演所得的能見度進行集成,實現該地區能見度的集合預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大氣能見度集成預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S2中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21,WRF-Chem模式對氣象要素回報效果的評估;
步驟S22,WRF-Chem模式對空氣質量回報能力的檢驗。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大氣能見度集成預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2中,評估回報或預測的結果與實況相比的接近程度時,采用計算相關系數R、均方根誤差RMSE、平均相對誤差MFE,以及平均相對偏差MFB,它們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S和O分別代表回報(或預測)與實況的序列,n為樣本總數,i為具體的樣本;Cov(S,O)代表S和O的協方差,Var(S)和Var(O)分別為S和O的具體數值;在數值模式的回報和預測性能評估當中,一般將MFE≤+50%和MFB≤±30%作為回報或預測結果準確的標準。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大氣能見度集成預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S3中的氣象要素包括2米溫度,2米濕度,10米風速風向,空氣質量因子包括粗粒子、細粒子、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物、碳元素、細土壤塵氣溶膠等;
在所述步驟S3中采用的IMPROVE算法反演能見度,建立大氣能見度反演公式:
v=K/Bext
其中,K為常數,一般取值為3.912;v為大氣能見度(km),Bext(km-1)為消光系數,它的計算公式為:
Bext=Bsg+2.2×fs(RH)×S(sulfate)+4.8×fL(RH)×L(sulfate)+2.4×fs(RH)×S(nitrate)+5.1×fL(RH)×L(nitrate)+2.8×S(OM)+6.1×L(OM)+10×[EC]+[FS]+0.6×[CM]+0.33×[NO2]
其中,Bsg為瑞利散射消光系數(Mm-1),fs(RH)、fL(RH)分別為粗粒子和細粒子的吸濕增長系數,其為相對濕度RH的函數,L(X)和S(X)分別表示氣溶膠粗粒子和細粒子質量濃度,單位:μg/m3);其中X分別表示硫酸鹽(sulfate)、硝酸鹽(nitrate)、有機物(OM);[EC]、[FS]和[CM]分別為元素碳濃度、細土壤塵氣溶膠濃度和粗粒子濃度,單位:μg/m3;[NO2]為NO2的體積分數,為10-9。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大氣能見度集成預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S4中引入WRF-Chem模式回報所得2米溫度、10米經向風速和緯向風速、2米濕度這3個地面氣象要素,對觀測所得能見度進行建模,訓練期為2013年冬季90天序列,對2014-2017年冬季的能見度日序列進行修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北極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南京北極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7980.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