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引射過冷的制冷系統及其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35690.6 | 申請日: | 2020-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5049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8 |
| 發明(設計)人: | 毛旭敏;鐘小普;陳乾;金珍;劉子晗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25B13/00 | 分類號: | F25B13/00;F25B41/06;F25B40/02;F25B4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真致博文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20 | 代理人: | 蘇暢 |
| 地址: | 430064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過冷 制冷系統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引射過冷的制冷系統及其控制方法,制冷系統的壓縮機的出氣口與四通換向閥第一端口連通,四通換向閥的第二端口與第一換熱器一端連通,第一換熱器另一端與第一節流元件連通,第一節流元件另一端與第二換熱器第一端連通,第二換熱器另一端與四通換向閥的第三端口連通,四通換向閥的第四端口與壓縮機的進氣口連通;還包括引射器和過冷器,引射器的進口端與壓縮機的出氣口連通,引射器的出口端與壓縮機的進氣口連通,過冷器的進口端與第一換熱器連通,過冷器的進口端還與第二換熱器連通;過冷器的第一出口端與引射器的引射器過冷接口連通,過冷器的第二出口端與第一節流元件連通;上述方案,可以確保能效比COP和制冷系統性能得到提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制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引射過冷的制冷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壓縮式制冷循環,主要由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節流元件組成一個制冷循環,對于制冷循環來說,能效比是判斷制冷循環節能的重要指標。現有壓縮式制冷循環中存在制冷系統運行不穩定,系統能效比COP較低。基于上述壓縮式制冷循環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尚未有相關的解決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尋求有效方案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一種引射過冷的制冷系統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決現有壓縮式制冷循環中制冷系統運行不穩定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引射過冷的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第一換熱器、第一節流元件、第二換熱器以及四通換向閥;壓縮機的出氣口與四通換向閥的第一端口連通,四通換向閥的第二端口與第一換熱器的一端連通,第一換熱器的另一端通過第一支路與第一節流元件連通,第一節流元件的另一端通過第二支路與第二換熱器的第一端連通,第二換熱器的另一端與四通換向閥的第三端口連通,四通換向閥的第四端口與壓縮機的進氣口連通;制冷系統還包括引射器和過冷器,引射器的進口端通過第三支路與壓縮機的出氣口連通,引射器的出口端通過第四支路與壓縮機的進氣口連通,過冷器的進口端通過第五支路與第一換熱器連通,過冷器的進口端還通過第六支路與第二換熱器連通;過冷器的第一出口端還通過第七支路與引射器的引射器過冷接口連通,過冷器的第二出口端還通過第八支路與第一節流元件連通。
進一步地,過冷器的進口端和第二出口端之間設有換熱管;換熱管與過冷器內的高溫制冷劑進行換熱;過冷器的第二出口端通過第十支路與過冷器內連通;第十支路上設有第二節流元件;第二支路通過第九支路與第一換熱器連通;第二支路上位于第九支路連接口和第二換熱器之間設有第六電磁閥。
進一步地,第三支路上設有第七電磁閥,第四支路上設有單向閥;制冷系統根據第七電磁閥的啟閉來實現使用引射器工況和非使用引射器工況兩種工況的切換。
進一步地,制冷系統還包括第十一支路,第十一支路一端分別與第五支路和第六支路連通,第十一支路另一端與過冷器的進口端連通;第十一支路上設有第四電磁閥,第五支路上設有第一電磁閥;第六支路上設有第五電磁閥。
進一步地,第六支路一端連接第二支路,并且第六支路與第二支路的接口位于第六電磁閥和第二換熱器之間。
進一步地,當制冷系統處于使用引射器制冷循環工況時,第一電磁閥、第七電磁閥、第四電磁閥以及第六電磁閥處于開啟狀態,第二電磁閥、第三電磁閥以及第五電磁閥處于關閉狀態;壓縮機出氣口出來的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分兩路,一路經過四通換向閥的第一端口進入第一換熱器,另一路經過第七電磁閥進入引射器;第一換熱器出來的液態制冷劑進入過冷器冷卻后分兩路,一路經第一節流元件進入第二換熱器,另一路經過第二節流元件節流成低溫低壓的氣液兩相后進入過冷器,并與過冷器內的高溫制冷劑換熱后經引射器過冷接口進入引射器,并與引射器內吸入的高溫高壓氣態制冷劑混合后變成氣態制冷劑,再經過單向閥通入壓縮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經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569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功能模塊可分離式的無人車
- 下一篇:一種自動吻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