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NMN為內核的多層復合壓片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34224.6 | 申請日: | 2020-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8970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18 |
| 發明(設計)人: | 朱洪濱 | 申請(專利權)人: | 朱洪濱 |
| 主分類號: | A61K9/28 | 分類號: | A61K9/28;A61K9/24;A61K31/122;A61K31/706;A61K36/13;A61K36/288;A61K38/38;A61K47/04;A61K47/36;A61P3/04;A61P3/10;A61P9/00;A61P35/00;A61P3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牛達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55 | 代理人: | 雍常明 |
| 地址: | 20000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nmn 內核 多層 復合 壓片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藥品、保健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NMN為內核的多層復合壓片及其制備方法,包括胃吸收層、含藥微丸隔離衣和腸溶衣;所述胃吸收層的成分為白蛋白肽、蒲公英根提取物和蝦青素;所述含藥微丸隔離衣包括二氧化硅丸芯和中心核心層,所述中心核心層的主要成為煙酰胺單核苷酸。本發明中,該多層復合壓片主要由胃吸收層、含藥微丸隔離衣和腸溶衣組成,煙酰胺單核苷酸為該多層復合壓片的中心層,多層復合壓片進入到胃中,首先胃吸收層被胃部進行吸收,剩余部分進入到服用者的小腸部位,含藥微丸隔離衣和腸溶衣在小腸內分解,內部的煙酰胺單核苷酸被小腸進行吸收,提高了服用煙酰胺單核苷酸的吸收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藥品、保健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NMN為內核的多層復合壓片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煙酰胺單核苷酸是煙酰胺磷酸核糖轉移酶(Nampt)反應的產物,是NAD+的關鍵前體之一。在哺乳動物體內,煙酰胺單核苷酸由煙酰胺(Nicotinamide,Nam)在Nampt的催化下生成,隨后煙酰胺單核苷酸在煙酰胺單核苷酸腺苷轉移酶(Nmnat)的催化下生成NAD+。細胞外NMN需要去磷酸轉化為煙酰胺核苷(Nicotinamideriboside,NR)才能進入肝細胞內部,進入胞內后,NR在煙酰胺核苷激1(NRK1)的作用下磷酸化生成NMN,隨后NMN和ATP結合生成NAD+。NMN在人體內通過轉化為NAD+來發揮其生理功能,如激活NAD+底物依賴性酶Sirt1(組蛋白脫乙酰酶,又稱沉默調節蛋白)、調節細胞存活和死亡、維持氧化還原狀態等。近期研究發現,通過調節生物體內NMN的水平,對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病及老化退行性疾病等有較好的治療和修復作用;另外,NMN還可通過參與和調節機體的內分泌,起到保護和修復胰島功能,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的作用。
藥物、食物的營養分為腸溶吸收和胃溶吸收,nmn結合其它成份物質可輔助補充人體缺失的酶素及提升相應的免疫力,因為nmn的最佳吸收方式為腸吸,其它胃吸物質與其混合后很難抵達小腸,如果制作成腸吸膠囊,胃吸成份將不被胃吸收,如果單純成壓片片劑腸吸部份又到達不了小腸。
為此,我們提出一種基于NMN為內核的多層復合壓片及其制備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種基于NMN為內核的多層復合壓片及其制備方法,簡述下達到的技術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NMN為內核的多層復合壓片,包括胃吸收層、含藥微丸隔離衣和腸溶衣;
所述胃吸收層的成分為白蛋白肽、蒲公英根提取物和蝦青素;
所述含藥微丸隔離衣包括二氧化硅丸芯和中心核心層,所述中心核心層的主要成為煙酰胺單核苷酸。
進一步地,所述胃吸收層的外側壁包裹有糖衣層。
進一步地,所述胃吸收層的成分還包括紅豆杉提取物。
進一步地,所述胃吸收層包括以下質量份:白蛋白肽3.7-4.3份、蒲公英根提取物2.7-3.3份、紅豆杉提取物0.9-1.1份和蝦青素1.8-2.2份。
一種基于NMN為內核的多層復合壓片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制備空白二氧化硅丸芯;
步驟2、將煙酰胺單核苷酸作為中心核心層包裹在二氧化硅丸芯內,并制作成微丸壓片;
步驟3、制作胃吸收層,然后將制作成的胃吸收層包裹在微丸壓片層的外部,并將其進行干燥處理;
步驟4、在胃吸收層的外部包裹糖衣層。
進一步地,所述空白二氧化硅丸芯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朱洪濱,未經朱洪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422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能源汽車電池裝配裝置
- 下一篇:智能峰谷供電管理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