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超寬帶高功率放大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33117.1 | 申請日: | 2020-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3463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鄔海峰;王測天;易永欣;呂繼平;胡柳林;童偉;陳依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嘉納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3F3/24 | 分類號: | H03F3/24;H03F1/56;H03F1/42;H03F1/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華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代維凡 |
| 地址: | 610200 四川省成都市***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寬帶 功率放大器 | ||
1.一種超寬帶高功率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輸入吸收負載、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和輸出吸收負載;
所述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輸入端為超寬帶高功率放大器的射頻輸入端,其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第三輸出端分別與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和第三輸入端一一對應連接,其第四輸出端、第五輸出端和第六輸出端分別與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和第三輸入端一一對應連接,其第七輸出端、第八輸出端和第九輸出端分別與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和第三輸入端一一對應連接,其第十輸出端、第十一輸出端和第十二輸出端分別與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和第三輸入端一一對應連接;
所述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輸出端為超寬帶高功率放大器的射頻輸出端,其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和第三輸入端分別與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第三輸出端一一對應連接,其第四輸入端、第五輸入端和第六輸入端分別與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第三輸出端一一對應連接,其第七輸入端、第八輸入端和第九輸入端分別與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第三輸出端一一對應連接,其第十輸入端、第十一輸入端和第十二輸入端分別與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第三輸出端一一對應連接;
所述輸入吸收負載與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連接,所述輸出吸收負載與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連接;
所述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包括依次串聯的電容C1、電感L1、電感L2、電感L3、電感L4、電感L5、電感L6、電感L7、電感L8、電感L9、電感L10、電感L11、電感L12和電感L13;
所述電容C1的一端與電感L1連接,其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輸入端;
所述電感L1和電感L2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2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一輸出端,所述電感L2和電感L3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二輸出端,所述電感L3和電感L4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3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3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三輸出端;
所述電感L4和電感L5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4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四輸出端,所述電感L5和電感L6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五輸出端,所述電感L6和電感L7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5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5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六輸出端;
所述電感L7和電感L8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6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七輸出端,所述電感L8和電感L9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八輸出端,所述電感L9和電感L10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7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7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九輸出端;
所述電感L10和電感L11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8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8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十輸出端,所述電感L11和電感L12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十一輸出端,所述電感L12和電感L13的連接節點還與電容C9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9的另一端作為輸入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十二輸出端;
所述電感L13的一端與電感L12連接,其另一端與輸入吸收負載連接;
所述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包括第一路四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和第二路四堆疊功率放大結構;
所述第一路四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包括依次按照源極-漏極相連堆疊構成的頂層晶體管M1、中間層晶體管M2、中間層晶體管M3以及底層晶體管M4,所述底層晶體管M4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并作為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所述中間層晶體管M3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4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4連接,所述中間層晶體管M2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3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3連接,所述頂層晶體管M1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2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2連接,其漏極作為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
所述第二路四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包括依次按照源極-漏極相連堆疊構成的頂層晶體管M5、中間層晶體管M6、中間層晶體管M7以及底層晶體管M8,所述底層晶體管M8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9的一端連接,并作為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入端,所述中間層晶體管M7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8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7連接,所述中間層晶體管M6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7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6連接,所述頂層晶體管M5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6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5連接,其漏極作為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出端;
所述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9的另一端、電阻R12的一端以及電阻R13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3的另一端作為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入端,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8的另一端、電阻R12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11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3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7的另一端、電阻R11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10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6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10的另一端連接,并作為高功率低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出端;
所述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包括第一路三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和第二路三堆疊功率放大結構;
所述第一路三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包括依次按照源極-漏極相連堆疊構成的頂層晶體管M9、中間層晶體管M10以及底層晶體管M11,所述底層晶體管M11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16的一端連接,并作為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所述中間層晶體管M10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15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9連接,所述頂層晶體管M9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14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18連接,其漏極作為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
所述第二路三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包括依次按照源極-漏極相連堆疊構成的頂層晶體管M12、中間層晶體管M13以及底層晶體管M14,所述底層晶體管M14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19的一端連接,并作為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入端,所述中間層晶體管M13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18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21連接,所述頂層晶體管M12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17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20連接,其漏極作為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出端;
所述電阻R16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19的另一端、電阻R21的一端以及電阻R2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2的另一端作為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入端,所述電阻R15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18的另一端、電阻R21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20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17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20的另一端連接,并作為第一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出端;
所述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包括第一路二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和第二路二堆疊功率放大結構;
所述第一路二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包括依次按照源極-漏極相連堆疊構成的頂層晶體管M15和底層晶體管M16,所述底層晶體管M16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24的一端連接,并作為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所述頂層晶體管M15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23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22連接,其漏極作為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
所述第二路二堆疊功率放大結構包括依次按照源極-漏極相連堆疊構成的頂層晶體管M17和底層晶體管M18,所述底層晶體管M18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26的一端連接,并作為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入端,所述頂層晶體管M17的柵極分別與電阻R25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23連接,其漏極作為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出端;
所述電阻R2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26的另一端、電阻R27的一端以及電阻R28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8的另一端作為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入端,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25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27的另一端連接,并作為第二中功率中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出端;
所述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包括晶體管M19和晶體管M20,所述晶體管M19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29的一端連接,并作為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入端,其漏極作為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一輸出端,所述晶體管M20的源極接地,其柵極與電阻R30的一端連接,并作為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入端,其漏極作為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三輸出端,所述電阻R29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30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31的一端連接,并作為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出端,所述電阻R31的另一端作為高功率高頻放大網絡的第二輸入端;
所述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包括依次串聯的電感L16、電感L17、電感L18、電感L19、電容C27、電感L21、電感L22、電感L23、電容C30、電感L25、電感L26、電感L27、電容C33、電感L29、電感L30、電感L31和電容C36;
所述電感L16的一端與電感L17連接,并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一輸入端,其另一端分別與接地電容C25以及高壓偏置電源Vd1連接,所述電感L17和電感L18的連接節點還分別與電阻R33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25連接,所述電阻R33的另一端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二輸入端,所述電感L18和電感L19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三輸入端;
所述電容C27和電感L21的連接節點還與電感L20的一端連接,并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四輸入端,所述電感L20的另一端分別與接地電容C28以及高壓偏置電源Vd2連接,所述電感L21和電感L22的連接節點還分別與電阻R34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29連接,所述電阻R34的另一端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五輸入端,所述電感L22和電感L23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六輸入端;
所述電容C30和電感L25的連接節點還與電感L24的一端連接,并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七輸入端,所述電感L24的另一端分別與接地電容C31以及高壓偏置電源Vd3連接,所述電感L25和電感L26的連接節點還分別與電阻R35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32連接,所述電阻R35的另一端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八輸入端,所述電感L26和電感L27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九輸入端;
所述電容C33和電感L29的連接節點還與電感L28的一端連接,并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十輸入端,所述電感L28的另一端分別與接地電容C34以及高壓偏置電源Vd4連接,所述電感L29和電感L30的連接節點還分別與電阻R36的一端以及接地電容C35連接,所述電阻R36的另一端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十一輸入端,所述電感L30和電感L31的連接節點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第十二輸入端;
所述電容C36的一端與電感L31連接,其另一端作為輸出人工傳輸線匹配網絡的輸出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嘉納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成都嘉納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311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