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31428.4 | 申請日: | 2020-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1671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9 |
| 發明(設計)人: | 黃欣;李佳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開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T19/00 | 分類號: | G06T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匯航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987 | 代理人: | 黃川 |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三維 虛擬 仿真技術 組件 交互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將單獨發布的組件通過相關接口與其他組件進行交互并實現自身同步,是一種不依賴于平臺的組件敏捷迭代式開發方法。通過將案例內容劃分為不同的組件,將業務要素抽象為組件的狀態、屬性和行為,通過組件間的交互行為構建業務流程,通過組件自身同步接口實現在多機協同環境下業務流程體現的一致性,以達到同一內容多人協同開發。對于有具體功能的組件,單元測試更加方便靈活,提高了內容開發的效率。并且,組件只負責自身的狀態和行為,通過對外接口與其他組件進行交互,組件的運行不依賴于其他組件,可以通過現有組件靈活組織內容,提高了系統的可擴展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信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組件交互方法,大部分是將待分析案例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集成到平臺里,這樣,隨著待分析案例內容的逐漸豐富,開發者需要不斷地將新內容集成到平臺里,這時就需要考慮添加的新內容是否會對已有內容產生影響,以及對于不同版本制作的任務地圖是否存在兼容性的問題,并且,在多機協同環境下,需要整體考慮處理內容部分實時同步的問題。開發過程中內容對內容的依賴、內容對平臺的依賴以及平臺整體管理某些內容資源,都會對開發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用以解決內容多線程式開發和組件在多機協同環境下的敏捷迭代式開發,并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待分析案例內容按照類型和功能劃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個單獨的組件;
S2:將每個組件按照自身功能分析自身的狀態、屬性和行為,將每個組件按照所屬客戶端分為主機部分和從機部分;
S3:每個組件在從機客戶端接收外接設備的輸入信息,并將輸入信息傳輸到自身的主機部分;
S4:每個組件的主機部分接收到輸入信息后,通過物理系統和邏輯處理,改變自身主機部分的狀態,包括位置、旋轉、姿態和開關;
S5:每個組件的主機部分將該組件與其他組件間的交互信息轉發給其他組件的主機部分,驅動其他組件的邏輯處理;
S6:每個組件將自身主機部分的狀態信息同步給自身的從機部分,完成各組件自身的同步。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中,步驟S3中,外接設備包括鍵盤、鼠標及搖桿。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中,步驟S3,每個組件在從機客戶端接收外接設備的輸入信息,并將輸入信息傳輸到自身的主機部分,具體包括:
每個組件在從機客戶端接收外接設備的輸入信息,并將輸入信息通過DeepMirror平臺的SendKeyCode傳輸模塊傳輸到自身的主機部分;其中,SendKeyCode傳輸模塊是DeepMirror平臺通信系統的一部分,用于在局域網多機協同作業時,將從機客戶端準備好的消息傳輸到主機客戶端。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基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的組件交互方法中,步驟S5,每個組件的主機部分將該組件與其他組件間的交互信息轉發給其他組件的主機部分,驅動其他組件的邏輯處理,具體包括:
每個組件的主機部分將該組件與其他組件間的交互信息通過DeepMirror平臺的SendOperation傳輸模塊轉發給其他組件的主機部分,驅動其他組件的邏輯處理;其中,SendOperation傳輸模塊是DeepMirror平臺通信系統的一部分,用于在局域網多機協同作業時,轉發主機客戶端內部的消息,包括將主機客戶端的組件發出的消息轉發到消息指定的其他組件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開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開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142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