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凈式內外雙循環河蟹生態養殖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30294.4 | 申請日: | 2020-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8960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8 |
| 發明(設計)人: | 周遨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知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1/59 | 分類號: | A01K61/59;A01K63/04;A01G3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凈 內外 雙循環 河蟹 生態 養殖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凈式內外雙循環河蟹生態養殖系統,其特征是由若干個獨立的配有氣提式增氧推水設備并種有輪葉黑藻和伊樂藻等水生植物的內循環河蟹養殖池塘和配有若干塊生物濕地以處理池塘進排水的外循環濕地系統組成,整個河蟹養殖過程進出水形成零排放和內外雙循環。本發明結構簡單,易于實現,使用效果既環保又能增加顯著經濟效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河蟹養殖技術,具體來說是一種自凈式內外雙循環河蟹生態養殖系統
背景技術
當前河蟹養殖通過進出水泵進行養殖用水的水位控制,但是養殖期內塘內的水體沒有流動。這種“死水”狀態對水體環境和河蟹生長存在諸多弊端,本模式將養殖池塘進行分區,利用水動力設備實現水體有序流動,設置凈化動植物及設施進行水體凈化,實現“活水”養蟹,能夠顯著改善水體環境,促進河蟹生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河蟹養殖池塘功能單一,不能實現水體自潔而造成用水量大,尾水又會產生環境污染,設計一種基于濕地原理和氣提推水設備共同組成的。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在蟹塘中通過設計水位差,形成優質水由高到低自然流淌擴散,形成活水養蟹區,該區域面積占到整個池塘面積的90%左右;在活水養蟹區的下游通過生態攔截屏障,攔截、沉淀凈化活水養蟹區水體中的糞便等顆粒物,再自流進入水草種養凈化區,種植合適的沉水、挺水植物吸收蟹塘中的養分從而凈化水質,并以氣提裝置將凈化后的水再次提升到蟹塘上游,并進行消毒處理,形成消毒循環區、活水養蟹區、種養凈化區的內循環系統。另外,對于蟹塘中的活水養蟹區,某些時段局部水體上下層溶解氧會出現分層現象,下層溶解氧較低,不利于河蟹及水草的生長。利用溫度及多元水質傳感器監控不同水層的溫度及溶解氧等水質參數,利用水射器或者水泵推動局部分層的水體,形成垂直對流,均衡上下層的溶解氧,保障河蟹及水草正常生長。
在整個養殖過程結束后的尾水,可通過排入尾水凈化濕地、調節凈化濕地和進水凈化濕地進行尾水凈化處理后進行養殖尾水的再利用,做到整個河蟹養殖系統的“零排放”。
通過軟圍隔將池塘分區。10%-15%作為回水區,主要進行水體凈化,85%-90%作為養殖區。
利用氣提推水裝置作為推水的動力系統,水體流動順為:經氣提推水裝置進入養殖區,由生態攔截屏障流出,經回水渠凈化流回到氣提推水裝置實現水體凈化循環。
在養殖區的末端,設置生態攔截屏障,過濾水體雜質。
回水渠內布置活性炭、水生動植物進行水質凈化。
本發明通過所種植的水草和內循環氣提推水設備,能大大節約養殖用水量,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實驗證明,本發明的養殖排放水總氮含量均小于5.0mg/L(二級排放標準),總磷含量排放均小于3.0mg/L(一級排放標準),基本上實現了養殖尾水的零排放。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系統工藝布置圖;
圖2是單個自凈式池塘內循環組成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使用作進一步說明。
以若干個30畝池塘為例,
蟹塘預處理:在每年收獲河蟹收獲后排干塘水,徹底清塘,使池底充分暴曬。土質瘦的池塘應適當補充些有機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知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知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029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