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強度耐熱性的3D打印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29300.4 | 申請日: | 2020-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2621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1 |
| 發明(設計)人: | 余旺旺;王捍天;汪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L75/04 | 分類號: | C08L75/04;C08L83/07;C08L35/06;C08L33/02;C08L51/06;C08K13/04;C08K3/26;C08K7/20;C08K7/18;B33Y70/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德銘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62 | 代理人: | 肖念 |
| 地址: | 210023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強度 耐熱性 打印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強度耐熱性的3D打印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乳酸復合物100,甲基乙烯基硅酮2?6,苯乙烯?N?苯基馬來酰亞胺?馬來酸酐三元共聚物1?2,納米碳酸鈣1?2,聚丙烯酸鈉1?2,球形無機填料15?25,馬來酸酐接枝聚烯烴彈性體1?3,偶聯劑1?2,成核劑1?2,增韌劑1?2,熱穩定劑1?2,增塑劑1?2。聚乳酸復合物采用如下步驟制備:將L?乳酸抽真空,90?100℃脫水2?4h,升溫至130?150℃反應1?2h,加入甲苯磺酸、碳化硅、氯化亞錫催化劑繼續反應2?4h,然后加入甲苯二異氰酸酯、聚丙二醇、丙三醇,氮氣保護下180?200℃反應1?2h,冷卻,干燥,粉碎得到聚乳酸復合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3D打印材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強度耐熱性的3D打印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3D打印又稱增材制造,是一種結合計算機軟件、材料、機械等多領域的系統性、綜合性新興技術,運用粉末金屬或線材塑料等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堆疊積累的方式來形成實體。3D打印的主要技術包括熔融沉積成型、光固化立體成型、選擇性激光燒結、分層實體制造、數字光處理技術以及三維打印粘結成型等。目前,用于3D打印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屬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在聚合物材料方面,聚乳酸(PLA)的應用最廣泛。
3D打印用聚乳酸材料利用材料受熱熔融,從噴頭處擠壓出來,凝固形成輪廓形狀的薄層,再層層疊加成最終形成產品,因此需要具有優良的加工性能,既要具有較低的熔融溫度,良好的流動性和快速的固化速率,還必須具有較小的冷卻收縮率和均一的結構,如此方不會在3D打印成型時出現產品內部應力分布不均和冷卻收縮率不同,造成3D打印產品出現氣泡、孔隙、變形和翹曲等缺陷。
但3D打印用聚乳酸材料應用于熔融沉積成型時,由于聚乳酸耐熱性差,其玻璃化轉變溫度在55-60℃,打印制品容易發生變形、翹曲等現象,而且聚乳酸3D打印制品的拉伸強度、彎曲強度滿足不了工業化應用的要求,這限制了PLA作為3D打印耗材的進一步運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高強度耐熱性的3D打印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一種高強度耐熱性的3D打印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乳酸復合物100份,甲基乙烯基硅酮2-6份,苯乙烯-N-苯基馬來酰亞胺-馬來酸酐三元共聚物1-2份,納米碳酸鈣1-2份,聚丙烯酸鈉1-2份,球形無機填料15-25份,馬來酸酐接枝聚烯烴彈性體1-3份,偶聯劑1-2份,成核劑1-2份,增韌劑1-2份,熱穩定劑1-2份,增塑劑1-2份。
優選地,偶聯劑為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縮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至少一種。
優選地,球形無機填料為玻璃微珠、二氧化硅微球和/或陶瓷微球。
優選地,球形無機填料的粒徑為1-10μm。
優選地,增韌劑為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乙烯-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中至少一種。
優選地,增塑劑為己二酸酯、脂肪酸酯、檸檬酸酯、磷酸三苯酯、乙酸甘油酯、丁酸甘油酯、異山梨醇二酯中至少一種。
優選地,聚乳酸復合物的重均分子量為300000-305000。
優選地,聚乳酸復合物采用如下步驟制備:將L-乳酸抽真空,90-100℃脫水2-4h,升溫至130-150℃反應1-2h,加入甲苯磺酸、碳化硅、氯化亞錫催化劑繼續反應2-4h,然后加入甲苯二異氰酸酯、聚丙二醇、丙三醇,氮氣保護下180-200℃反應1-2h,冷卻,干燥,粉碎得到聚乳酸復合物。
優選地,L-乳酸、甲苯磺酸、碳化硅、氯化亞錫催化劑、甲苯二異氰酸酯、聚丙二醇、丙三醇的質量比為100:1-2:1-4:0.1-0.2:20-40:2-4:1-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未經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2930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