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系統及處理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26494.2 | 申請日: | 2020-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7948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20 |
| 發明(設計)人: | 范功端;盧達文;唐定勝;王培文;蔡俊華;莊燕珍;陳卓藝;楊尚武;林久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重慶天成卓越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譚小容 |
| 地址: | 100000***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間歇 隧道 廢水處理 系統 處理 工藝 | ||
1.一種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系統,包括混凝氣浮池(1)、集水池(2)、集渣池(3)和控制柜(12),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氣浮池(1)的上部設置有進水口并通過進水管與集水池(2)相連,所述混凝氣浮池(1)內安裝有攪拌及膜過濾一體組件、投藥箱(11)、布氣管(5)和溶氣釋放器(6),所述攪拌及膜過濾一體組件包括槳葉(9)、超濾膜(10)、旋轉電機(7)、抽真空泵(8)和出水管(13),所述槳葉(9)環繞設置在超濾膜(10)外,所述旋轉電機(7)用于驅動槳葉(9)旋轉,抽真空泵(8)用于將超濾膜(10)的內腔抽真空,從而使得超濾膜(10)外的水經超濾膜(10)過濾后進入內腔中,所述出水管(13)的一端伸入超濾膜(10)的內腔中,另一端豎直穿出超濾膜(10)并伸到混凝氣浮池(1)外,用于將超濾膜(10)過濾后的水排出;所述布氣管(5)呈環形并位于攪拌及膜過濾一體組件的下方,所述溶氣釋放器(6)呈圓周均布在布氣管(5)上;所述混凝氣浮池(1)的底部設置有排泥排砂管(14),混凝氣浮池(1)的上部設置有溢流口并通過溢流管與集渣池(3)相連,在所述進水管、出水管(13)、排泥排砂管(14)和溢流管上分別設置有自動控制閥門(4);
所述槳葉(9)共四個,呈圓周均布在超濾膜(10)外;
所述混凝氣浮池(1)的頂部設置有蓋板用于安裝旋轉電機(7)和抽真空泵(8),出水管(13)向下穿出混凝氣浮池(1)的底部。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氣浮池(1)與集渣池(3)合建而成。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氣釋放器(6)共六個,在布氣管(5)的下方設置有與溶氣釋放器(6)一一對應的垂直管(5a),所述垂直管(5a)與布氣管(5)相通,每個垂直管(5a)的末端安裝有一個溶氣釋放器(6)。
4.一種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系統,步驟為:
S1、由控制柜(12)控制混凝氣浮池(1)進水管上的自動控制閥門(4)打開,并控制系統進水時間;進水結束后,溶氣釋放器(6)開始工作,過飽和的空氣釋放出來,形成微小氣泡,迅速附著在懸浮物上,將懸浮物提升至混凝氣浮池(1)的表面,形成污泥浮層,控制柜(12)控制溢流管上的自動控制閥門(4)打開,將污泥浮層排入集渣池(3),第一階段反應結束;
S2、由控制柜(12)控制投藥箱(11)向混凝氣浮池(1)中投加混凝劑,同時,旋轉電機(7)開始工作,槳葉(9)開始轉動,使混凝劑與水體充分混合;混凝反應結束后,控制柜(12)打開混凝氣浮池(1)底部的排泥排砂管(14)上的自動控制閥門(4),將污泥和砂礫排出系統外,第二階段反應結束;
S3、由控制機房(12)控制抽真空泵(8)開始運行并同時打開出水管(13)的自動控制閥門(4),導致超濾膜(10)內產生負壓,開始過濾混凝氣浮池(1)內的水體,最終通過出水管(13)將處理后的隧道廢水排出,第三階段反應結束,完成一次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
S4、重復S1—S3,進行下一次間歇式隧道廢水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2649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