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25682.3 | 申請日: | 2020-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74430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26 |
| 發明(設計)人: | 徐軍;王強;王開春;張璐璐;李坤;張文杰;田鳳蓉;孟慶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00 | 分類號: | C02F9/00;C02F103/30;C02F1/78;C02F3/30;C02F1/72;C02F1/32;C02F3/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徐冬濤 |
| 地址: | 222004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臭氧 氧化 生化 耦合 污水 深度 處理 方法 裝置 | ||
1.一種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方法,所述污水依次經過前端的臭氧氧化單元處理和后端的生化單元處理,污水處理量為Q,單位:m3/h,進水COD為SCOD,單位:mg/L,對應污水處理量Q的臭氧投加濃度為m,單位:mg/L;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經臭氧氧化-生化聯合單元處理后,將生化單元出水以流量q回流至臭氧氧化單元進行循環再處理,流量q的單位為m3/h;且或m≤0.8SCOD;
所述的方法采用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裝置,該裝置包括臭氧氧化裝置(1)、生化處理裝置(2)、臭氧發生裝置(3)、鼓風裝置(4),臭氧氧化裝置(1)位于生化處理裝置(2)前端,所述臭氧氧化裝置、生化處理裝置為一體式,且臭氧氧化裝置出水口與所述生化裝置進水口直接連接連接,所述生化裝置中間位置與臭氧氧化裝置進水口通過生化裝置出水外回流泵(22)和外回流泵進口連接管(23)與生化裝置出水口下方的回流管(25)連接;所述生化裝置內設置填料區,且填料裝載后水頭損失不超過0.5m;所述臭氧氧化裝置內設置填料區,且填料裝載后水頭損失不超過0.5m;所述生化裝置內填料為生物繩填料,安裝間距為100mm×100mm且填充率為4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氧化工藝選自O3、O3/H2O2、O3/UV或O3催化氧化中的一種或組合工藝。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氧化裝置(1)、生化處理裝置(2)、臭氧發生裝置(3)、鼓風裝置(4),臭氧氧化裝置(1)位于生化處理裝置(2)前端,所述臭氧氧化裝置、生化處理裝置為一體式,且臭氧氧化裝置出水口與所述生化裝置進水口直接連接,所述生化裝置中間位置與臭氧氧化裝置進水口通過生化裝置出水外回流泵(22)和外回流泵進口連接管(23)與生化裝置出水口下方的回流管(25)連接;所述生化裝置內設置填料區,且填料裝載后水頭損失不超過0.5m;所述臭氧氧化裝置內設置填料區,且填料裝載后水頭損失不超過0.5m;所述生化裝置內填料為生物繩填料,安裝間距為100mm×100mm且填充率為40%。
6.根據權利要求5中所述的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生化裝置出水外回流泵(22)的出口管道(24)與文丘里管(10)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臭氧氧化-生化耦合的污水深度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裝置設置氣提區(28),氣提出水以自流方式通過氣提水回流管(29)回流至臭氧氧化裝置進水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25682.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